恭默守靜的意思、恭默守靜的詳細解釋
恭默守靜的解釋
默:沉默;守:遵守,保持。恭恭敬敬地沉默,不講話,保持肅靜。
詞語分解
- 恭默的解釋 莊敬而沉靜寡言。《書·說命上》:“恭默思道。” 夏僎 解:“恭敬淵默,沉思治道。”《三國志·蜀志·劉巴傳》:“又自以歸附非素,懼見猜嫌,恭默守靜,退無私交,非公事不言。” 唐 白居易 《議釋教策》:
- 守靜的解釋 保持清靜,無所企求。語出《老子》:“緻虛極,守靜篤。” 河上公 注:“守清靜,行篤厚。”《後漢書·羊續傳》:“﹝ 羊續 ﹞坐黨事,禁錮十餘年,幽居守靜。”《晉書·王湛傳》:“﹝ 王湛 ﹞遭父喪,居於墓
網絡擴展解釋
“恭默守靜”是一個漢語成語,其詳細解釋如下:
一、詞義解析
- 字面釋義:
“恭”指恭敬,“默”指沉默,“守”指保持,“靜”指肅靜。整體意為恭敬地保持沉默,不隨意發言,維持肅穆狀态。
- 核心内涵:
強調一種克制、内斂的處世态度,常用于形容人在特定場合下謹言慎行,以禮節約束自身言行。
二、出處與背景
- 曆史來源:
出自《三國志·蜀書·劉巴傳》:“又自以歸付非素,懼見猜嫌,恭默守靜,退無私交,非公事不言。”
此處描述劉巴因身份特殊(原為曹操部下,後歸附劉備),為避免猜忌而選擇沉默寡言、謹慎行事。
三、語法與用法
- 語法功能:
作謂語或定語,用于描述人的神态或行為,如“他始終恭默守靜”。
- 適用場景:
多用于正式場合或文學作品中,表達對禮儀的遵從或性格的沉穩,也可暗含因環境壓力而被迫保持沉默的狀态。
四、例句參考
- 曆史用例:
劉巴歸附劉備後,“恭默守靜,退無私交,非公事不言”(《三國志》)。
- 現代延伸:
如:“他在會議上恭默守靜,隻專注記錄,不輕易發表意見。”
五、補充說明
- 近義詞:沉默寡言、謹言慎行、緘口不言()。
- 反義詞:高談闊論、口若懸河、鋒芒畢露。
此成語不僅反映古代士人的處世哲學,也適用于現代人際交往中需保持低調、避免冒進的場景。
網絡擴展解釋二
恭默守靜-詞義解釋
《恭默守靜》是一個固定搭配的詞語,含義為遵守守則、保持沉默和内心平靜的一種态度。
拆分部首和筆畫
恭:部首心,筆畫8。
默:部首黑,筆畫11。
守:部首宀,筆畫6。
靜:部首青,筆畫8。
來源和繁體
《恭默守靜》這個詞源自中華文化傳統,它強調了在特定的場合下要保持恭敬、謙虛的态度,同時保持内心的平靜和沉默。在古代,人們特别強調個人修養和禮儀,這種态度也被寫入了許多經典著作中。
在繁體字中,“恭默守靜”的寫法為「恭默守靜」。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存在一些差異。古時候的“恭默守靜”分别寫作“恭默守靜”,其中的“守”字有時也會寫作“守”。
例句
1. 在社交場合,我們應該恭默守靜,不宜過于張揚。
2. 在冥想時,我會恭默守靜,專注于内心的甯靜。
組詞
1. 恭敬: 表示尊敬、謙虛的态度。
2. 默默: 表示默默不作聲、不張揚的狀态。
3. 守信: 表示堅守諾言、保持信任的行為。
4. 靜心: 表示安靜冷靜地思考、專注于一件事情。
近義詞
1. 恭敬、恭順:表示尊敬、遵從。
2. 默默、寡言:表示不愛說話、不善表達。
3. 守禮、守規:表示遵守禮儀、守紀律。
4. 靜谧、甯靜:表示平靜、安靜。
反義詞
1. 不恭、輕率:表示不尊重、不認真。
2. 大聲、張揚:表示快樂、誇張的表現。
3. 違規、破壞:表示不遵循規則、毀壞秩序。
4. 喧鬧、吵嚷:表示吵鬧、不安靜。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