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 唐 李複言 《續玄怪錄·李衛公靖》載, 李靖 嘗射獵 霍山 中,投宿一朱門大第。夜間有人叩門,命主人家兒子行雨。太夫人請 李靖 去,告知此是龍宮,二子外出未歸,懇求 李靖 代去行雨。 李靖 推辭不得,将行,夫人取出一小瓶水來,系于鞍前,“誡曰:‘郎乘馬,無勒銜勒,信其行,馬躩地嘶鳴,即取瓶中水一滴滴馬鬃上,慎勿多也。’於是上馬騰騰而行……風急如箭,雷霆起於步下。於是隨所躩,輒滴之,既而電掣雲開,下見所憇村,思曰:‘吾擾此村多矣,方德其人,計無以報,今久旱,苗稼将悴,而雨在我手,寧復惜之。’顧一滴不足濡,乃連下二十滴,俄頃雨畢,騎馬復歸。夫人者泣於廳曰:‘何相誤之甚!本約一滴,何私感而二十之!天此一滴,乃地上一尺雨也。此村夜半平地水深二丈,豈復有人。妾已受譴,杖八十矣。’”後因以“馬鬣一滴”為下雨之典。 明 高啟 《登陽山絕頂》詩:“靈旗風轉白日晦,馬鬣一滴霑 三吳 。”
“馬鬣一滴”是一個源自古代神話故事的成語,其含義和背景如下:
該成語字面意為“将一滴水灑在馬鬃上”,實際用來形容極小的量或謹慎克制的行為。後也引申為下雨的典故,或比喻做事需嚴格遵循規則,否則可能引發嚴重後果。
出自唐代李複言《續玄怪錄·李衛公靖》:
注:部分資料誤将出處标為馮夢龍《警世通言》(如),實際應為唐代《續玄怪錄》,需以權威文獻為準。
《馬鬣一滴》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形容馬毛長而結滴的樣子。被用來比喻不留餘力地全力以赴。
《馬鬣一滴》這個成語的拆分部首是馬 (馬鬣)和水(滴)。它分别有10個和13個筆畫。
《馬鬣一滴》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駱駝祥子》一書中。在書中,作者老舍運用了這個成語來形容男主角祥子一心追求幸福的決心和努力。
繁體字的書寫形式為「馬鬣一滴」。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會有一些變化。該成語在古時候可能會以不同的字形出現。例如,「馬」在古代有「馬」的寫法,「鬣」可能會寫作「鬛」或「臯」。但是成語的意思和用法保持不變。
他對待工作就像《馬鬣一滴》,從不敷衍了事。
她帶着《馬鬣一滴》的決心,努力攻克每個難題。
- 馬背上滴水:形容馬毛上沾滿水珠。
- 馬上看出:形容眼光敏銳,立即看出來。
- 一滴不剩:形容完全沒有剩下。
拼死拼活、千方百計、全力以赴
敷衍了事、臨陣退縮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