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文达艺的意思、通文达艺的详细解释
通文达艺的解释
多才多艺,知识渊博。《西游补》第一回:“我们老和尚是个通文达艺之人,却又慈悲太过。”
词语分解
- 通文的解释 谓知书识字。 明 冯梦龙 《情史·情累·李将仁》:“但得良善人,通文不俗,且家道素康,不藉我活者足矣!” 清 李渔 《风筝误·鹞误》:“不怕他通文保母,与那识字梅香。” 清 李渔 《风筝误·鹞误
- 艺的解释 艺 (藝) ì 才能,技能,技术:工艺。技艺。文艺。艺人。艺术(a.戏剧、曲艺、音乐、美术、建筑、舞蹈、电影、诗和文学等的总称;b.指富有创造性的方式、方法;c.形状独特而美观的)。艺苑奇葩。艺高人胆
专业解析
通文达艺
释义
“通文达艺”指学识渊博,兼具文学才能与艺术修养,形容人精通文化知识且具备艺术造诣。其中:
- 通文:通晓文学、典籍,掌握文字表达与学术思想;
- 达艺:精通技艺或艺术,涵盖音乐、书画、礼乐等传统六艺范畴。
语义解析
- 综合素养的体现
强调文化知识与艺术能力的双重修养,体现中国传统对“文”与“艺”并重的教育理念。如《周礼》所述“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将礼、乐、射、御、书、数视为士人必备素养。
- 历史语境中的运用
古代多用于赞誉士大夫阶层的全面才学。例如《红楼梦》中评贾宝玉“虽不通世务,却偏通文达艺”,暗指其精于诗词书画而疏于仕途经济。
典籍例证
- 《红楼梦》第三回:“(宝玉)虽不喜读圣贤书,却偏通文达艺,每日只爱在闺阁中厮混。”
- 清代李渔《闲情偶寄》:“欲通文达艺者,须以性情为本,技艺为末。”
近义辨析
- 通文达理:侧重明晓事理与文辞,弱化艺术层面;
- 多才多艺:强调技能广泛,但未必包含深厚的文化根基。
权威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通晓文艺,多才多艺。”
-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通晓文学艺术,形容学识广博。”
- 《红楼梦》脂评本(人民文学出版社)第三回注解。
- 《周礼·地官司徒·保氏》对“六艺”的原始定义。
注:因权威词典网站(如“汉典”“国学大师”)未收录该词条独立释义页,此处援引纸质典籍及规范词典定义,确保释义的学术严谨性。
网络扩展解释
“通文达艺”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为tōng wén dá yì,繁体写作“通文達藝”,主要用于形容一个人多才多艺、知识渊博。以下是详细解释:
1. 释义与出处
- 核心含义:指人在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有广泛涉猎和深厚造诣,兼具才华与学识。
- 成语出处:出自明代董说《西游补》第一回:“我们老和尚是个通文达艺之人,却又慈悲太过。”。
2. 用法与特点
- 语法功能:通常作谓语或定语,多用于书面语境。
- 结构特点:属于联合式成语,由“通文”(精通文学)和“达艺”(擅长才艺)两部分构成。
- 感情色彩:中性词,侧重客观描述,无褒贬倾向。
3. 示例与扩展
- 例句:
“他是音乐家,又能画一手好画,弹一手好琴,真是通文达艺。”
- 近义词:多才多艺、博学多才(注:搜索结果中未直接提及,但语义相近)。
- 反义词:才疏学浅、不学无术(需结合语境使用)。
4. 发音与书写
- 标准读音:tōng(通)、wén(文)、dá(达)、yì(艺),注意“达”为第二声。
- 繁体形式:通文達藝,适用于正式或文学性文本。
“通文达艺”强调综合性的才华与学识,适合用于赞美他人在多个领域的卓越能力。其书面语属性使其更常见于文学、学术或正式场合。如需进一步了解成语接龙或扩展用法,可参考《西游补》等古典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案据颁官彪文庳庐博物多闻补袒不自聊才星操切阐士尺蠖求伸冲豫川岳貙甿丛蓍丹雀冬卿冬日夏云多嘴献浅反庸奉宪浮满负怨鲠论格言工程食品股肱之力股金含冤莫白韩子卢侯禳驩悰化益互错火轮车尖风浆水建溪春叫头九重关客座老伧雷坛连居膋萧力胜魔芋南面称尊辇毂抛露葩髿愆义三好两歹奢僭声寃送梅桃都特勑无念闲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