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省 主要劇種之一,俗稱“拉魂腔”。由舊 泗州 (州治在今 安徽省 泗縣 )的民間歌舞“花鼓”發展而成,約有一百多年曆史,流行于 淮河 兩岸。解放後,在音樂改革和編演現代劇方面都有不少進展。
泗州戲是安徽省傳統地方戲曲劇種,原名“拉魂腔”,2006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以下是其核心信息及藝術特色的綜合說明:
泗州戲起源于清乾隆年間(約18世紀中期),最初源于江蘇海州一帶的民間曲調“獵戶腔”和“太平歌”,後傳入安徽泗州(今宿州市泗縣)并融合當地文化發展成型。其名稱于1952年正式定為“泗州戲”,與山東柳琴戲、江蘇淮海戲同屬“拉魂腔”分支,形成“南路泗州戲、北路柳琴戲、東路淮海戲”的分布格局。
唱腔與音樂
表演形式
現存傳統大劇目67出、折子戲80餘出,以生活小戲和現代戲為主。代表性傳承人包括李寶琴、周鳳雲等藝術家,宿州、蚌埠為發展中心,蚌埠市政府和宿州藝術研究所均設有專門保護機構。
以上内容綜合了淮北、蚌埠、宿州等多地政府及研究機構的權威資料,若需進一步了解劇目名錄或當代創新案例,可查閱相關政府文化網站。
《泗州戲》是一種傳統的中國地方戲曲,起源于江蘇省宿遷市泗洪縣(今宿遷市泗洪縣泗州鎮)。它以泗州方言演唱,以唱腔獨特、曲調婉轉、劇情生動著稱。
《泗州戲》的拆分部首為氵(三點水)、厶(廠字底)、亠(頭字底)和犭(犭字底)。共有8個筆畫。
《泗州戲》起源于明朝,發展于清朝。它最初在泗州鎮流行,後來逐漸傳播到江蘇和其他地區。《泗州戲》以泗洪縣泗州鎮為核心,在鄰近的泗陽、宿豫、泗洪和其他地方也有表演。
《泗州戲》的繁體為〖泗州戲〗。
古時候,《泗州戲》可寫作〖孃州戲〗、〖孃州戲〗。
1. 周朝時期,泗州戲就已經相當有名了。
2. 他在泗洪的演出被稱為《泗州戲之王》。
組詞:泗州、戲曲、戲法等。
近義詞:泗洪戲、宿遷戲等。
反義詞:京劇、豫劇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