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泗州戲的意思、泗州戲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泗州戲的解釋

安徽省 主要劇種之一,俗稱“拉魂腔”。由舊 泗州 (州治在今 安徽省 泗縣 )的民間歌舞“花鼓”發展而成,約有一百多年曆史,流行于 淮河 兩岸。解放後,在音樂改革和編演現代劇方面都有不少進展。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泗州戲,又稱“拉魂腔”,是中國安徽省最具代表性的地方戲曲劇種之一,主要流行于淮河兩岸的皖北地區,尤其以泗縣、蚌埠、宿州為中心,在蘇北、魯南、豫東等地也有廣泛影響。其名稱“泗州”源于曆史上重要的州府地名(大緻涵蓋今安徽泗縣、江蘇泗洪一帶),後成為劇種名稱。以下是其詳細釋義:

  1. 名稱由來與核心特征:

    • “拉魂腔”的别稱:這是泗州戲最生動形象的别稱,直接體現了其藝術魅力。其唱腔高亢婉轉、旋律優美、情感濃烈,尤其以女腔的“花腔”和“小嗓子”演唱最為動人,具有極強的感染力,民間形容其唱腔能“拉”住人的魂魄,故得名“拉魂腔”。這一名稱比“泗州戲”更為古老和民間化。
    • “泗州戲”的定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為規範地方戲曲名稱,因其主要流行區域和藝術源頭與古泗州地區密切相關,于1952年正式定名為“泗州戲”。這标志着其從民間草台班社走向規範化、劇場化發展的新階段。
  2. 曆史淵源與發展:

    • 泗州戲起源于清代中葉(約18世紀中後期),由魯南、蘇北地區的民間說唱藝術(如“肘鼓子”、“太平調”等)傳入淮北,與當地語言、民歌小調、勞動號子、生活音調相結合,并吸收融合了花鼓、秧歌等表演形式,逐漸發展成形。
    • 早期表演形式簡單,多為“唱門子”(沿門賣唱)、“跑坡”(在集市、廟會打地攤演唱),角色以“一生一旦”或“一生一旦一丑”為主,稱為“兩小戲”或“三小戲”。
    • 20世紀50年代是其發展的重要時期,在政府支持下成立了專業劇團,整理改編傳統劇目,創作新戲,音樂、表演、舞美等方面得到系統化發展,影響力迅速擴大。2006年,泗州戲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3. 藝術特點:

    • 唱腔音樂:屬闆腔體,主要闆式包括【慢闆】、【二行闆】、【快闆】、【緊闆】、【垛闆】、【導闆】、【哭闆】、【咽闆】、【連闆起】、【撩也子】等。其音樂特色鮮明,女腔婉轉華麗、花腔豐富(如“葉裡藏花”、“含腔”、“柔腔”等),男腔質樸高亢、粗犷豪放。伴奏以柳葉琴(主奏樂器,音色清脆明亮)為主,輔以笙、笛、二胡、琵琶、揚琴、大鑼、铙钹、梆子等。
    • 表演風格:生活氣息濃郁,表演生動活潑,鄉土特色鮮明。尤其注重“手、眼、身、法、步”的運用,特别是手勢(“腕子功”)和步法(如“壓花場”中的各種步态)變化多端,極具表現力。旦角的“趱功”(模仿小腳婦女行走)是特色表演技巧之一。語言采用淮北方言,通俗易懂,幽默風趣。
    • 行當與劇目:行當劃分由早期的“兩小”、“三小”發展為較齊全的生、旦、淨、丑。傳統劇目有“大戲”(如《四告》、《大書觀》、《皮秀英四告》、《三蜷寒橋》、《楊八姐救兄》等)和“小戲”(如《拾棉花》、《走娘家》、《打幹棒》、《攔馬》等),多反映民間生活、愛情故事、倫理道德和曆史傳說。現代戲創作也取得一定成就。
  4. 文化價值與地位:

    • 泗州戲是淮北地區人民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着當地的曆史記憶、風俗習慣、倫理觀念和審美情趣,被譽為“淮北人民的精神食糧”。
    • 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它是研究中國地方戲曲發展史、淮河流域文化、民間藝術形态的重要載體。
    • 其獨特的“拉魂腔”音樂體系和生動活潑的表演藝術,為中國戲曲藝術寶庫增添了絢麗的地方色彩。

引用參考來源:

  1.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網·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數字博物館 - 泗州戲項目頁面:提供官方認定的曆史淵源、藝術特點、代表劇目及傳承保護信息。 (來源:https://www.ihchina.cn/project_details/14770/)
  2. 安徽省文化和旅遊廳官方網站 - 對泗州戲作為安徽重要地方劇種的介紹,包含其發展曆程和藝術價值。 (來源:http://ct.ah.gov.cn/)
  3. 安徽非物質文化遺産網 - 泗州戲專題頁面:詳細介紹其音樂唱腔、表演特色、代表藝人及文化背景。 (來源:http://www.ahfy.cn/)

網絡擴展解釋

泗州戲是安徽省傳統地方戲曲劇種,原名“拉魂腔”,2006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以下是其核心信息及藝術特色的綜合說明:

一、起源與發展

泗州戲起源于清乾隆年間(約18世紀中期),最初源于江蘇海州一帶的民間曲調“獵戶腔”和“太平歌”,後傳入安徽泗州(今宿州市泗縣)并融合當地文化發展成型。其名稱于1952年正式定為“泗州戲”,與山東柳琴戲、江蘇淮海戲同屬“拉魂腔”分支,形成“南路泗州戲、北路柳琴戲、東路淮海戲”的分布格局。

二、藝術特色

  1. 唱腔與音樂

    • 采用“怡心調”唱法,演員可自由變換腔調,女聲尾音常翻高八度,形成獨特的“拉魂”效果。
    • 伴奏以柳葉琴(土琵琶)和牛角梆子為主,遵循“弦包音”原則,即樂器需配合唱腔即興調整節奏。
  2. 表演形式

    • 以“壓花場”舞蹈為基礎,動作包括“旋風式”“燕子撥泥”等,融合花鼓燈舞蹈元素。
    • 早期表演形式簡單,常由單人自彈自唱或小型戲班(約8-9人)演出,20世紀後逐漸形成固定劇場演出模式。

三、劇目與傳承

現存傳統大劇目67出、折子戲80餘出,以生活小戲和現代戲為主。代表性傳承人包括李寶琴、周鳳雲等藝術家,宿州、蚌埠為發展中心,蚌埠市政府和宿州藝術研究所均設有專門保護機構。


以上内容綜合了淮北、蚌埠、宿州等多地政府及研究機構的權威資料,若需進一步了解劇目名錄或當代創新案例,可查閱相關政府文化網站。

别人正在浏覽...

畢逋閉門投轄部位步搖冠赤縣大觀道釘棐常鳳狂龍躁分量高電壓技術閣诏溝郭勾覈海龍君寒燼鶴頂鶴警畫扉皇皇還可以徽索堅苦卓絶腳湯結膜炎京倉警畏金梭絶色開門揖盜勞農勒崇龍泥印鸾巢鸾門露棚暝曚鳴棹南甯市牛宿哌嗪磻溪偏私皮船頻服憑轼千差萬别傾移器數人棄我取掃地以盡稍天書信館司公天竈拖曳維新運動文制烏喙憲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