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文的意思、同文的详细解释
同文的解释
(1).同用一种文字。《礼记·中庸》:“书同文。”《汉书·艺文志》:“古制,书必同文,不知则闕。” 唐 骆宾王 《兵部奏姚州破贼设蒙俭等露布》:“四隩同文,五方异色。”
(2).犹言国人。因其所用文字同,故称。《陈书·吴明彻传》:“风威慴於异俗,功效著於同文。” 夏衍 《乐水》:“所以他们的作品也变成了只供‘同文’欣赏的‘技艺’,而失却了领导民众精神生活的作用。”
(3).通译文字。 梁启超 《变法通议·论科举》:“今内之有同文、方言之馆舍,外之有出洋学习之生徒,行之数十年,而国家不获人才之用,盖有由也。”参见“ 同文馆 ”。
词语分解
- 同的解释 同 ó 一样,没有差异;相同。同一(a.一致,统一;b.共同的一个或一种)。同侪(同辈)。同庚(同岁)。同年。同胞。同人(a.在同一单位工作的人;b.同行业的人)。同仁(同人)。同仇敌忾。同工异曲。同
- 文的解释 文 é 事物错综所造成的纹理或形象:灿若文锦。 刺画花纹:文身。 记录语言的符号:文字。文盲。以文害辞。 用文字记下来以及与之有关的:文凭。文艺。文体。文典。文苑。文献(指有历史价值和参考价值的图书资
专业解析
“同文”一词在汉语中主要有以下两层核心含义,均体现了文字与文化的重要关联:
-
文字的统一
- 释义: 指使用相同的文字系统或书写规范。其核心在于“同”,即统一、一致。
- 来源依据: 此释义源自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书同文”政策。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加强中央集权统治、便利政令推行和文化交流,采纳丞相李斯的建议,推行“书同文”政策,即废除六国文字中与秦国文字(小篆)不同的部分,以秦国小篆为标准统一全国文字书写。
- 引用参考:
- 《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对“同文”的释义包含“同用一种文字”。
- 《现代汉语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虽未直接单列“同文”词条,但其对“书同文”的解释反映了“同文”在此语境下的核心含义。
- 历史与文化意义: “书同文”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化统一措施,极大地促进了不同地域间的沟通、文化的融合与传承,奠定了中华文化统一性的重要基础。后世常以“同文”指代文字的统一或文化上的认同。
-
文化的共通与认同
- 释义: 引申指文化相同、相通或具有共同的文化根基。在“文字统一”的基础上,“同文”进一步象征着使用相同文字的人群或地区之间存在着深层次的文化联系、思想共识和价值认同。
- 来源依据: 此释义是“文字统一”含义的自然延伸和升华。共享同一套文字系统,意味着共享由这套文字所承载的历史、典籍、思想观念和文学传统。
- 引用参考:
- 《汉语大词典》对“同文”的释义也包含“同文同轨”(指文字和车轨相同,比喻国家统一,文化相同)等用法,体现了其文化层面的含义。
- 在汉语的实际运用中,“同文同种”等词语也清晰地表达了基于共同文字(进而共同文化)的血脉相连之意。
- 应用与意义: 此含义常用于描述具有共同文化渊源的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关系(如历史上受中华文化影响的东亚汉字文化圈),强调彼此在文化上的亲近感和认同感。
“同文”的核心概念始于文字书写的统一规范(如秦朝的“书同文”),并由此延伸至更深层次的文化共通性与认同感。它既是一个描述具体历史政策(文字统一)的术语,也是一个蕴含丰富文化内涵、象征文化血脉相连的概念。
网络扩展解释
“同文”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有以下解释:
一、基本含义
-
文字统一
指不同地区或国家使用相同的文字系统。这一概念源于古代中国对文化统一的追求,如《礼记·中庸》记载“书同文”,指秦始皇统一文字后形成的规范。汉代《汉书·艺文志》也提到“古制,书必同文”,强调文字标准化的重要性。
-
引申为“国人”
因使用相同文字,代指同一文化背景下的民众。例如《陈书·吴明彻传》中“功效著於同文”,即以“同文”指代国内民众。
-
通译文字
指翻译或转译不同语言的文字,如唐代骆宾王《兵部奏姚州破贼设蒙俭等露布》中“四隩同文”,涉及多语言交流场景。
二、历史与现代应用
- 古代典籍:常与“车同轨”“行同伦”并列,体现政治与文化统一理想。
- 现代文学:夏衍在《乐水》中用“同文”暗喻文化精英与民众的隔阂,赋予其批判性内涵。
三、其他说法
有观点认为“同文”可作成语,指同一段文字被不同人理解一致(如《左传》相关典故),但此说法较少见且权威性存疑。
“同文”核心围绕文字统一与文化认同展开,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礼记》《汉书》等古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爱力避乡不飏蚕要常见称举叱石稠穰春祠促忙促急獃气盗亦有道倒座斗星烦难风蚀風衣扶匐负曝腐心干浄利索钩探厚结黄连祖焕明魂景简怠嘂油子荆枝觔力金市进敍空誉滥伪里布里第溜熟马蹄帖呐呐弄晴农桒暖坑沤浮泡影平乏青红皂白日子舍然大喜事家豕零尸亲诗人时上水産疏俗四艺锁国政策踏踧桃根桃叶无课心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