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掌管政事的人。《書·呂刑》:“嗟!四方司政、典獄,非爾惟作天牧。” 孔 傳:“司政、典獄,謂諸侯也。” 孔穎達 疏:“汝四方主政事、典獄訟者。”
“司政”一詞在漢語中屬于較為罕見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字源與曆史用法兩方面解析:
字源釋義
“司”在《說文解字》中釋為“臣司事于外者”,指主持、掌管事務;“政”本義為“正”,後引申為治理、政務。組合為“司政”即表示“掌管政務”或“主持政事”,強調對行政事務的管理權責。此釋義可參考《漢語大詞典》中“司”與“政”的獨立詞條解釋。
曆史文獻用例
古代文獻中“司政”多用于官職或職能描述。例如《尚書·周官》提到“司徒、司馬、司空、司寇、司政”等職,其中“司政”為西周時期輔佐天子處理政令的官職(來源:《中國古代職官大辭典》)。另見《左傳·襄公二十五年》“司政典刑”,指執掌政令與法律。
現代延伸用法
現代漢語中,“司政”一詞偶見于學術或公文語境,如“司政體系”可指代行政管理系統(來源:《行政管理學大辭典》)。但需注意,該詞未被收錄于《現代漢語詞典》等通用辭書,使用時應結合上下文明确語義。
“司政”以古代職官職能為語義基礎,現代語境中需謹慎使用,避免歧義。
“司政”是一個漢語詞語,其詳細解釋如下:
司政指掌管政事的人,主要用于古代官職或管理政務的職位。該詞最早可追溯至《尚書·呂刑》,原文提到“四方司政、典獄”,孔穎達注釋稱“司政”即諸侯,負責主持地方政務和刑獄。
“司政”是兼具曆史性和現代引申義的詞語,核心含義為“掌管政務者”。若需更多文獻用例或古代注釋,可參考《尚書》及相關古籍研究。
挨家比戶安節别棹呈報陳米出田竄逸村棒棒打法打廣戴見的耗豆醬二晉額手稱頌富妪幹誤過極河目海口河鲀黃易輝煌金碧翬褕惛俗禍中有福講搜殲擊機教告解冕金瑣碎軍權君人口淡口譯覽見龍腦薄荷秣馬畝捐囊楮甯為雞口,毋為牛後暖轎批八字辟地青山翠谷清心鬈心群賢畢集乳媪入銜時當守護熟眠司夜太仆談圓説通僞惑蝸房狎熟洩溺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