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使的意思、通使的详细解释
通使的解释
(1).互派使者。《史记·大宛列传》:“ 汉 方欲灭胡,闻此言,因欲通使。” 清 薛福成 《变法》:“环大地九万里之内,罔不通使互市。”亦指出使。《明史·宦官传一·郑和》:“ 永乐 三年六月命 和 及其儕 王景弘 等通使西洋。”
(2).旧指翻译人员。《醒世恒言·独孤生归途闹梦》:“ 韦皋 统领大兵……正与 吐蕃 人马相遇。先差通使与他打话。” 清 张德彝 《随使法国记·西海小游记》:“晚,有 广东 人投刺,自署‘ 唐 人 汤亚金 ’来拜。年约二旬,能英语。因随 福建 医生 林连湖 来此为通使,缘 林 不解洋话也。”
词语分解
- 通的解释 通 ō 设有阻碍,可以穿过,能够达到:通风。通天。通气。通宵。通行。通过。通衢。贯通。四通八达。曲径通幽。 懂得,彻底明了:通晓。通彻。通今博古。通情达理。 传达:通令。通讯。通报。通告。通知。通缉。
- 使的解释 使 ǐ 用:使用。使劲。使役。使力。使钱。 派,差谴:使唤。使命。使女。 让,令,叫:迫使。 假若:假使。即使。 奉命办事的人:使者。大使。公使。使馆。 笔画数:; 部首:亻;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通使”一词在汉语中主要有以下两层核心含义,其解释参考权威词典来源如下:
-
互派使者;互通使节
- 释义: 指国家、政权或政治实体之间互相派遣外交使节,建立并保持外交联系与沟通渠道。
- 来源: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该词典将“通使”解释为“互相派遣使者”。
- 示例: “两国通使,往来不绝。” / “汉朝与西域诸国通使,促进了丝绸之路的繁荣。”
-
担任传递信息、沟通联络任务的使者
- 释义: 指负责传递信息、沟通双方(通常是国家、政权或重要人物之间)的专门人员。
- 来源: 《辞海》(第七版)上海辞书出版社。其对“通使”的解释包含“互通聘问的使者”之意。
- 示例: “他作为通使,往来于敌我双方之间传递消息。”
补充说明:
- “通使”是一个具有历史色彩的词汇,在古代文献和描述历史外交关系时更为常见。
- 其核心在于“通”,即沟通、联通;“使”即使者、使节。合起来强调通过派遣使者实现沟通联络的目的。
- 在现代汉语中,更常用“建交”、“互派大使/使节”、“外交使团”等词汇来表达类似概念,但“通使”在特定语境(如历史叙述、仿古表达)中仍会使用。
引用来源链接 (确保有效):
-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可在其官网或授权平台查询(如:
https://www.cp.com.cn/book/978-7-100-08347-0.html
,此为示例,实际购买或查询页面可能变化)。
- 《辞海》(第七版)上海辞书出版社:可在其官网或授权平台查询(如:
https://www.cihai.com.cn/
,此为官网首页,具体词条需查阅实体书或授权数据库)。
网络扩展解释
"通使"一词的详细解释如下:
一、基本释义
读音:tōng shǐ(ㄊㄨㄥ ㄕˇ)
构成:动宾结构,由动词"通"(沟通、往来)与名词"使"(使者)组合而成。
二、核心含义
-
互派使者()
指国家或政权之间相互派遣外交使节。例如:
- 《史记·大宛列传》记载汉武帝时期“欲通使”西域大宛国,以建立外交联系。
- 清代薛福成《变法》提到“罔不通使互市”,描述19世纪列强与清朝的外交商贸往来。
-
古代翻译人员()
特指负责语言沟通的翻译官,常见于古代外交场合。例如明代郑和下西洋时,随行人员中可能包含通晓多国语言的“通使”。
三、词义延伸
- 动词用法:可表示“出使”行为,如《明史》记载郑和“通使西洋”。
- 沟通职能:凸显使者在外交活动中传递信息、协调关系的核心作用,与“通”字“传达、往来”的释义相呼应()。
四、现代应用
该词属于历史词汇,现代汉语中多用于古籍或历史研究领域,日常使用较少。
别人正在浏览...
边论鴘鹰鄙恡长侯成交额称誉出塞澹然德风钉子户冬温夏清艴然不悦榦辅杆弓故俦归息黄金弹偟暇混抖搂酸艰酷精本酒罍救御痾瘵快抃昆布乐佚联手溜鈎子龙虎山路衢率天美观溟鱼闵天磨砺以须穆羽牌司畔岸皮包公司披剔其间乞留玎琅轻兵犬不夜吠如芒刺背撒痴诗骚驶卒四界趟趭天圣体验吐红推挽王星象局心搏薪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