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孵育。桴,通“ 孚 ”。《大戴禮記·夏小正》:“鷄桴粥。粥也者,相粥之時也。或曰:桴,嫗伏也;粥,養也。” 孔廣森 補注:“桴,讀為孚。《説文解字》曰:‘孚,卵孚也。’”
“桴粥”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讀音與基本釋義
該詞讀作fú zhōu,意為“孵育”,指鳥類孵化卵的過程。其中,“桴”在此處通假為“孚”(fú),表示“孵化”,而“粥”則取“養育”或“調和”之意。
文獻出處與通假現象
該詞最早見于《大戴禮記·夏小正》:“鷄桴粥。粥也者,相粥之時也。或曰:桴,嫗伏也;粥,養也。”。漢代學者孔廣森在補注中進一步解釋:“桴,讀為孚。《説文解字》曰:‘孚,卵孚也。’”,明确了“桴”與“孚”的通假關系。
其他可能的解釋
“桴”在古漢語中另有“小筏子”或“鼓槌”的常見含義,但在“桴粥”一詞中僅作為通假字使用,與“孚”關聯。現代漢語中,“桴粥”已極少使用,多作為古漢語研究的例證。
該詞主要用于描述鳥類孵化的過程,屬于古代文獻中的特定用法,需結合上下文理解。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大戴禮記》及相關注疏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