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道觀的住持,觀主。 宋 蘇轼 《乞樁官錢氏地利房錢修表忠觀及墳廟狀》:“勘會當州 天慶觀 道正通教大師 錢自然 ,本 錢氏 直下子孫,欲令 錢自然 永遠住持。”
(2). 清 代州屬掌管道教事宜的機構道正司的長官。《清史稿·職官志三》:“府道紀司都紀、副都紀,州道正司道正,縣道會司道會,各一人。遴通曉經義,恪守清規者,給予度牒。”
"道正"在漢語詞典中具有雙重釋義,具體解釋如下:
一、道教職官稱謂 "道正"是宋元時期道教管理體系中的官職名稱,主管地方道教事務。據《道教文化辭典》記載,宋代在各州設道正司,由道正負責監督宮觀、管理道士籍冊、主持科儀法事。元代沿襲此制,将道正司納入地方行政體系。
二、道德準則的規範性表述 《漢語大詞典》收錄"道正"作為形容詞性短語,釋義為"道德端正,合乎禮法"。其語義核心在于強調行為符合儒家倫理規範,如《朱子語類》中"道正而心自明"即指遵循正道後心性自然澄明。此用法多見于古代哲學典籍,現代漢語已較少使用。
需要說明的是,當前漢語通用詞典普遍采用上述釋義體系,但在具體語境中仍需結合文獻類型進行語義辨析。例如《道藏》等宗教文獻中多取官職義,而理學著作中則側重道德義項的運用。
“道正”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道觀的住持或觀主
指道教宮觀中負責管理事務的負責人,常見于宋代文獻。例如,蘇轼在《乞樁官錢氏地利房錢修表忠觀及墳廟狀》中提到“天慶觀道正通教大師錢自然”,說明“道正”是當時對觀主的正式稱呼。
清代地方道教管理機構的長官
清代在州一級設立“道正司”,其主管官員稱為“道正”,負責轄區的道教事務管理。《清史稿·職官志三》記載,該職位需選拔通曉道教經典、品行端正者擔任。
補充說明:
阿曾把賣草律馳燿觸蠻椿象春豔璀錯搭配電報局疊聯底麗頂棒方巾丑伏死狗熊蒿裡和聲署鴻鹄志讙敖郊導接迹竭蹶濟世匡時俊茂勞民動衆雷封禮寵離缺龍神侶伴漫聲門兒彌廣磨刀不誤砍柴工内想鳥栖逆籍俳優千八百跷墊齊刀嚷亂三身贍濟擅讓設佛適物手啟舒筋活絡殊途同歸貪色讨絕單頹風推繹文鯉五水蠻鰕狗小兒郎小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