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言問一答十。《清平山堂話本·快嘴李翠蓮記》:“姿容出衆,女紅針指,書史百家,無所不通。隻是口嘴快些,凡向人前,説成篇,道成溜,問一答十,問十道百。”
“問十道百”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拼音為wèn shí dào bǎi,字面意思是“問十個問題,能回答上百個”,實際含義為形容人知識廣博、反應敏捷或口齒伶俐,類似“問一答十”的擴展表達。
二、結構與用法
三、出處與例句
最早見于明代洪楩《清平山堂話本·快嘴李翠蓮記》:“隻是口嘴快些,凡向人前,說成篇,道成溜,問一答十,問十道百。”。此處通過李翠蓮的伶俐口才,生動體現成語的語境。
四、近義詞
常見近義詞為“問一答十”,兩者均強調應對迅速、對答如流的特點。
總結
該成語多用于褒義,既可描述知識儲備豐富,也可形容語言表達流暢。需注意其使用場景,避免誤用于需嚴謹邏輯的場合。
《問十道百》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提出十個問題,就能獲得一百個答案。這個成語形容一個問題多角度的探讨,能得到很多不同的看法和解決方案。
《問十道百》的部首是“口”和“心”,拆分成十個部分,每個部分有自己的問題和答案。總共有十個筆畫。
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千字文》中,是中國古代啟蒙教材之一。《千字文》是北魏時期的經典教材,通過一千個字的演變和組合,讓學生學習漢字的發音和意義。
《問十道百》的繁體字是「問十道百」。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一些差異。《問十道百》在古時候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不同,但整體意義和現代一緻。
他們對這個問題進行了深入的讨論,問十道百,終于找到了解決方案。
組詞:問難、百問、千問
近義詞:一問百答、百思不解
反義詞:一問無益、毫無頭緒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