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毛罽的意思、毛罽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毛罽的解釋

毛氈。亦指毛氈制成的衣、靴。《新五代史·四夷附錄三》:“﹝ 黨項 ﹞有地三千餘裡。無城邑而有室屋,以毛罽覆之。” 宋 王明清 《揮麈前錄》卷四:“嶺上有積雪,行人皆服毛罽。”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毛罽”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一、基本含義

毛罽(máo jì)指用動物毛發制成的毛氈類織物,也泛指毛氈制成的衣物、靴子等生活用品。例如《新五代史》記載黨項族人“以毛罽覆屋”,《揮麈前錄》提到行人“服毛罽”禦寒()。


二、詳細解釋

  1. 詞源構成

    • 罽(jì):本義為魚網(《說文解字》),後引申為羊毛等動物毛發編織的細密織物()。
    • 毛罽即由“毛”與“罽”組合,特指毛織品。
  2. 曆史用途
    古代常用于制作禦寒衣物、帳篷、毯子等,尤其在北方遊牧民族中普遍使用。例如《柳州峒氓》詩中提到的“山罽”,即山區居民用禽獸毛制成的織物()。


三、需注意的歧義

部分詞典(如)将“毛罽”解釋為“衣物破爛”,但此說法缺乏廣泛文獻支持,可能與“褴褛”類詞彙混淆。主流釋義仍以毛氈制品為核心。


四、延伸知識

若需進一步考證,建議查閱《說文解字》《新五代史》等古籍原文,或參考權威辭書。

網絡擴展解釋二

毛罽的意思

毛罽(máo jì)是一個漢字詞語,主要表示用細毛制成的罽帛。在古代,罽帛是一種高質量的絲織品,常用于制作宮廷貴族的衣服和襯衣。

毛罽的拆分部首和筆畫

毛罽的部首是罒,表示網眼;總共有22個筆畫。

毛罽的來源

毛罽是古代漢語中的一個詞彙,在《說文解字》中有記載。毛表示細長的毛發,罽則表示罽帛。因此,毛罽可以理解為用細毛制成的一種絲織品。

毛罽的繁體

毛罽的繁體字為「毛罽」,沒有其他特殊的繁體形式。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候,毛罽的寫法可能會有些許差異。例如,江左夢痕《論語義》一書中将「罽」的下部分寫成「罒」,與現代寫法稍有不同。這種差異主要是由于字形演變過程中的變異所導緻的。

毛罽的例句

1. 這件衣服是用毛罽制成的,手感十分柔軟。

2. 宮廷貴族常常穿着華麗的毛罽衣服。

3. 這種織物經過多道工序,才能制成優質的毛罽。

毛罽的組詞

1. 毛罽衣:用毛罽制成的衣服。

2. 毛罽帛:用毛罽織成的綢緞。

3. 毛罽紡:将毛罽紡成絲線。

毛罽的近義詞

相近義詞包括細軟、柔軟、蓬松。

毛罽的反義詞

相反義詞包括粗糙、堅硬、剛勁。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