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寫上标記。《三國志·魏志·華歆傳》:“﹝ 曹操 徵 歆 ﹞賓客舊人送之者千餘人,贈遺數百金。 歆 皆無所拒,密各題識,至臨去,悉聚諸物,謂諸賓客曰:‘本無拒諸君之心,而所受遂多。念單車遠行,将以懷璧為罪,願賓客為之計。’衆乃各留所贈,而服其德。” 宋 丁謂 《丁晉公談錄》:“ 世宗 常令陶人應二十四氣,燒瓦二十四片,各題識其節氣。”
(2).指标記。 清 李伯元 《南亭筆記》卷五:“一令獨餽古甎二十事,年號題識皆 秦 漢 物。”
(3).猶題跋。 宋 周密 《齊東野語·紹興禦府書畫式》:“惜乎鑒定諸人……人品不高,目力苦短。凡經前輩品題者,盡皆拆去,故今禦府所藏,多無題識。” 明 宋濂 《題周母李氏墓銘後》:“ 梁 太常卿 任昉 著《文章緣起》一卷,凡八十有五題,未嘗有所謂題識者。題識之法,蓋始見於 唐 而極盛於 宋 ,前人舊跡,或闇而弗彰,必假能言之士,歷道其故而申之,有如箋經家之疎雲耳。非專事於虛辭也。”《續資治通鑒·宋徽宗宣和二年》:“﹝ 梁師成 ﹞多置書畫卷軸於外舍,邀賓客縱觀,得其題識,合意者輒密加汲引,執政、侍從,可階而升。” 葉聖陶 《隔膜》:“懸空的煤油燈照得全室雪亮,連牆角挂着的那幅山水上的密行題識都看得清楚。”參見“ 題跋 ”。
(4).猶題款。 宋 張世南 《遊宦紀聞》卷十:“ 唐 鹹通 十四年癸巳, 凝式 是年生,故題識多自稱癸巳人。”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下:“今日輕俊後生輩,乘酒縱筆,題識書畫卷軸,有不着姓名,止題道號者,得不有愧於前輩乎?”
題識(tí zhì)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複合詞,其含義可從字源、結構及實際應用三個層面解析:
題寫與記載
“題”指書寫、标注,“識”讀作“zhì”時意為記錄、标記。合指在器物(如書畫、碑帖、古籍)上題寫姓名、年月或簡短評語以作标識。
例:古籍收藏家常在善本扉頁題識,注明版本源流。
書畫上的文字内容
特指書畫作品中的題跋、款識,包含作者署名、創作時間、地點及鑒賞者的評論。
例:這幅明代山水畫的題識記錄了畫家創作時的心境。
清代葉廷琯《吹網錄·金石跋尾》提及:“凡題識不滿二十字者,皆用隸書。”印證其作為書畫術語的早期應用。
(注:因古籍文獻無直接網絡鍊接,來源标注以權威出版物為準。)
“題識”一詞在不同語境下有多種解釋,需結合讀音和用法具體分析:
一、讀音為tí zhì(常見用法)
二、讀音為tí shí(較少見)
▲ 注意:權威古籍及書畫領域多采用tí zhì的讀音和含義,強調“題寫标記”或“題跋”功能。現代語境下若用于考試場景,可能衍生為“理解題目要求”,但需謹慎使用。
啊呀扳牽摽戒比比劃劃逼立臭豆腐床位二十四番花信奉祠高鬟骨甲文字焊料合度合通鴻漢火辎皎茁佳種疾犂金藏雲經蓺金昴近旁卡差開口開山鼻祖忾歎斂神料理鋪馬法難着莫牛衣夜哭前鄉潛住窮踧髯公擾惑殇宮扇骨子捎關打節升勺身形事無常師樹炮太陽系沓冒貪食探獄逃兵逃伍啼痕惕慄頭子錢未央宮文氣烏犍五經師鄉風詳開賢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