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 代教授五經的學官。《後漢書·明帝紀》:“﹝ 永平 九年﹞為四姓小侯,開立學校;置五經師。”
“五經師”是漢代設立的學官名稱,其核心職責為教授儒家經典《詩》《書》《禮》《易》《春秋》五部經書。以下是綜合考據後的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與職責
五經師是漢代官方任命的學術官職,專司五經的傳授與研究。據《後漢書·明帝紀》記載,漢明帝永平九年(公元66年),朝廷為四姓外戚子弟開設學校時,“置五經師”以系統教授經典。
曆史背景與意義
漢代推崇儒學,五經師制度體現了“獨尊儒術”的文教政策。通過設立專職學官,朝廷加強了對經學教育的控制,同時為選拔官吏儲備人才。
相關延伸
注:五經師制度與後世書院制度(如提及的“五經書院”師道理念)存在曆史傳承關系,但二者職能範疇不同。
《五經師》是一個詞彙,它的意思是指能夠解讀五經的人。五經是儒家經典的合稱,包括《易經》、《書經》、《詩經》、《禮經》和《春秋》。
拆分部首和筆畫:五經師的拆分部首是“五”和“師”,五的部首是一,師的部首是攵。五經師共有13個筆畫。
來源:五經師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儒家學者。儒家經典是古代儒家學者們的研究對象,而能夠精通這些經典并傳授給後人的人則被稱為五經師。
繁體:五經師的繁體寫法為「五經師」。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五經師的古代寫法為「五經師」。
例句:他是一位資深的五經師,能夠深入解讀儒家經典。
組詞:五經、經師
近義詞:經典解讀者、儒家專家
反義詞:經史百家通、不了解儒家經典的普通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