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写上标记。《三国志·魏志·华歆传》:“﹝ 曹操 徵 歆 ﹞宾客旧人送之者千餘人,赠遗数百金。 歆 皆无所拒,密各题识,至临去,悉聚诸物,谓诸宾客曰:‘本无拒诸君之心,而所受遂多。念单车远行,将以怀璧为罪,愿宾客为之计。’众乃各留所赠,而服其德。” 宋 丁谓 《丁晋公谈录》:“ 世宗 常令陶人应二十四气,烧瓦二十四片,各题识其节气。”
(2).指标记。 清 李伯元 《南亭笔记》卷五:“一令独餽古甎二十事,年号题识皆 秦 汉 物。”
(3).犹题跋。 宋 周密 《齐东野语·绍兴御府书画式》:“惜乎鉴定诸人……人品不高,目力苦短。凡经前辈品题者,尽皆拆去,故今御府所藏,多无题识。” 明 宋濂 《题周母李氏墓铭后》:“ 梁 太常卿 任昉 著《文章缘起》一卷,凡八十有五题,未尝有所谓题识者。题识之法,盖始见於 唐 而极盛於 宋 ,前人旧跡,或闇而弗彰,必假能言之士,歷道其故而申之,有如笺经家之疎云耳。非专事於虚辞也。”《续资治通鉴·宋徽宗宣和二年》:“﹝ 梁师成 ﹞多置书画卷轴於外舍,邀宾客纵观,得其题识,合意者輒密加汲引,执政、侍从,可阶而升。” 叶圣陶 《隔膜》:“悬空的煤油灯照得全室雪亮,连墙角挂着的那幅山水上的密行题识都看得清楚。”参见“ 题跋 ”。
(4).犹题款。 宋 张世南 《游宦纪闻》卷十:“ 唐 咸通 十四年癸巳, 凝式 是年生,故题识多自称癸巳人。”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下:“今日轻俊后生辈,乘酒纵笔,题识书画卷轴,有不着姓名,止题道号者,得不有愧於前辈乎?”
题识(tí zhì)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复合词,其含义可从字源、结构及实际应用三个层面解析:
题写与记载
“题”指书写、标注,“识”读作“zhì”时意为记录、标记。合指在器物(如书画、碑帖、古籍)上题写姓名、年月或简短评语以作标识。
例:古籍收藏家常在善本扉页题识,注明版本源流。
书画上的文字内容
特指书画作品中的题跋、款识,包含作者署名、创作时间、地点及鉴赏者的评论。
例:这幅明代山水画的题识记录了画家创作时的心境。
清代叶廷琯《吹网录·金石跋尾》提及:“凡题识不满二十字者,皆用隶书。”印证其作为书画术语的早期应用。
(注:因古籍文献无直接网络链接,来源标注以权威出版物为准。)
“题识”一词在不同语境下有多种解释,需结合读音和用法具体分析:
一、读音为tí zhì(常见用法)
二、读音为tí shí(较少见)
▲ 注意:权威古籍及书画领域多采用tí zhì的读音和含义,强调“题写标记”或“题跋”功能。现代语境下若用于考试场景,可能衍生为“理解题目要求”,但需谨慎使用。
谙版八会板搭弁言鞭子倡工长言刬弃逞儁成套尘相初筵村末撮影大莫与京东轩伫纷繁附会格高意远官度鬼惑箍节儿故吏函寄合繻滑轮换班活産角帽鲛室截获禁魇机务段老公祖牢栈巃嵸轮放闹情绪棚长批鬭疋乐旗榜青钱琼斝阙殆搉虑取土坑设端社稷神生死不易时行水功书蟫四六骈俪讬实讬寓微官咸池享会消化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