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裡的風俗;地方風俗。 宋 蘇轼 《饋歲》詩:“亦欲舉鄉風,獨唱無人和。” 清 查初白 《除夕恩賜羊鹿》詩:“鄉風未敢分僚友,家祭先應薦祖宗。”如:各處各鄉風。
(1).鄉,通“ 向 ”。趨從教化。指政治上的歸順或對個人的敬仰。《管子·版法》:“萬民鄉風,旦暮利之。”《史記·留侯世家》:“此其君臣百姓必皆戴陛下之德,莫不鄉風慕義,願為臣妾。” 宋 王安石 《謝林中舍啟》:“鄉風有年,修問無所。”
(2).鄉,通“ 向 ”。指趨向某種風氣。《史記·儒林列傳》:“ 武安侯 田蚡 為丞相,絀 黃 老 、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學儒者數百人,而 公孫弘 以《春秋》白衣為天子三公,封以 平津侯 。天下之學士靡然鄉風矣。” 章炳麟 《校文士》:“而後生信其(指 龔自珍 )誑耀,以為巨子,誠以舒縱易效,又多淫麗之詞,中其所嗜,故少年靡然鄉風。”
“鄉風”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三個層面解析:
指特定鄉村地區長期形成的風俗習慣,包括生活方式、社會習俗、人際關系等。例如:
當“鄉”通假為“向”時,表達政治歸順或風氣趨向:
在鄉村振興戰略中,鄉風被賦予新内涵:
該詞存在讀音差異:表“風俗”時讀xiāng fēng,表“趨向”時讀xiàng fēng。不同語境需結合具體文獻分析。
鄉風一詞是指鄉間的風土人情、鄉村的風尚和鄉民的風格特征。它反映了農村地區的生活方式、社會氛圍以及鄉村文化的形成與發展。
鄉風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鄉"和"風"。其中,"鄉"的部首是"丿",總筆畫數是2;"風"的部首是"風",總筆畫數是9。
鄉風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鄉村是人們生活的基本單元,鄉風是鄉民們共同遵循的道德準則和社會規範。在繁體字中,鄉風的寫法為「鄉風」。
在古代,鄉風的漢字寫法略有不同。用篆書寫成"鄉"的字形是上面有兩點,下面有一撇;用小篆書寫成"風"的字形是左邊有一個冬字旁,右邊有一個幾字旁。
1. 這個地方的鄉風淳樸,人們互相幫助,彼此之間很和睦。
2. 鄉風的影響使得孩子們在家庭教育中注重尊師重道和傳統道德的培養。
組詞:鄉風民俗、鄉風文化、鄉風鄉俗、鄉風村俗。
近義詞:農村風情、鄉土風貌、鄉土風情。
反義詞:都市風格、城市化。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