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奉祠的意思、奉祠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奉祠的解釋

(1).祭祀。《史記·封禅書》:“ 杜主 ,故 周 之右将軍,其在 秦中 ,最小鬼之神者。各以歲時奉祠。”《後漢書·桓晔傳》:“ 賜 遣吏奉祠,因縣發取祠具, 曄 拒不受。”

(2). 宋 代設宮觀使、判官、都監、提舉、提點、主管等職,以安置五品以上不能任事或年老退休的官員等。他們隻領官俸而無職事。因宮觀使等職原主祭祀,故亦稱奉祠。見《宋史·職官志十》。《宋史·道學傳三·朱熹》:“詔以 熹 累乞奉祠,可差主管 台州 崇道觀 。” 宋 陸遊 《上書乞祠》詩:“上書又乞奉祠歸,夢到湖邊自叩扉。”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奉祠”一詞在不同曆史語境中有兩層核心含義,需結合文獻來源具體分析:

一、祭祀本義

“奉祠”最初指履行祭祀職責,常見于秦漢文獻。例如:

二、宋代官職制度

宋代發展出特殊含義,成為安置官員的職銜體系:

補充說明

部分現代解釋将“奉祠”引申為成語(如、4),強調對祖先/神靈的恭敬供奉。此用法在權威古籍中未見明确依據,可能是基于字義的現代擴展解讀,需注意語境區分。

提示:若需具體文獻案例或制度演變細節,可參考《宋史·職官志》《續資治通鑒長編》等史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奉祠》是一個漢字詞,意思是“奉祭祀”。它的拆分部首是“女”和“示”,總體來說是一個比較常見的漢字。根據筆畫計算,它一共有10畫。 《奉祠》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祭祀儀式。在古代社會中,人們會選擇一些特定的場所,用來供奉神靈或先祖。這些場所被稱為“祠堂”或“祠廟”,而“奉祠”則是指把物品或食物獻給神靈或祖先的行為。 在繁體字中,用于表示《奉祠》的字形保持不變,仍然是“奉祠”。隻是在繁體字的書寫風格中,可能有一些細微的筆畫變化,但整體來說基本一緻。 古代漢字的寫法會因時代和區域的不同而略有差異。《奉祠》在古時候的寫法是以真篆或大篆為基礎的。這些古代字形的形态可能與現代常見的字形有所不同,但仍能辨識出其本義。 以下是《奉祠》的一些例句: 1. 我們在每年農曆春節的時候都會去奉祠祖先。 2. 現代人生活忙碌,奉祠的傳統逐漸被淡忘了。 3. 他每天都會親自奉祠廟中的神靈。 與《奉祠》相關的一些組詞包括:奉獻、奉獻精神、祠堂、祠廟等。 與《奉祠》相近的詞有:祭奠、祭祀、祭拜等。 反義詞方面,與《奉祠》相對的可以是,不奉祠、不祭祀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