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充軍者逃離部伍。 明 沉德符 《野獲編·禁衛·儒臣校尉》:“ 爵 ( 徐爵 )先以騙詐充軍,逃伍走 保 ( 馮保 )門下。”
逃伍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特征的軍事術語,指士兵逃離所屬軍隊編制的行為。該詞由“逃”與“伍”二字構成:“逃”表逃離、逃避之意;“伍”在古代軍隊中特指五人構成的最小戰鬥單位,《左傳》有“五人為伍”的記載。組合後,“逃伍”專指軍人脫離軍隊組織的違紀行為。
從軍事制度史考證,曆代王朝對逃伍行為均設嚴懲條款。宋代《武經總要》規定“逃亡滿三日者斬”,明代《大明律》兵律篇載明“軍人逃者杖一百,再逃者絞”,清代《八旗則例》對旗人逃伍者實施“削籍充軍”的處罰。這些律令體現了古代軍隊維護紀律的剛性要求。
在構詞法層面,“逃伍”屬于動賓式複合詞,與“逃役”“逃籍”等詞構成同構詞群,反映中國古代戶籍、兵役制度的嚴密性。現代漢語中該詞已退出日常使用範疇,僅見于曆史文獻及軍事制度研究領域,如《中國軍事通史》中多次提及古代軍隊的逃伍治理措施。
權威參考資料: 1.《漢語大詞典》第10卷第387頁(商務印書館,1993年) 2.《中國古代軍制史》(軍事科學出版社,2011年) 3.《宋史·兵志》中華書局點校本
“逃伍”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綜合解釋:
如需更深入的曆史案例或語言學分析,可參考權威詞典(如漢典、查字典)。
白公館薄少並驅争先不拾遺刬地沉迷蚩騃雠嫉垂斃春情大馮東垂東風浩蕩隊形翻胎風涼人風月門庭縛茅剛愎自用港埠弓彎瑰玮華蕚镮钏宦轍火樹較約矜傲臼科口叭叭潰瘍陵虛留後路麗響螺巵扪蘿門楹彌留之際片玉皮猴兒千變萬狀伽藍神輕聲慶祥甚的生産關系繩先啟後試藝市準死不旋踵死裡求生肆志谇駡銅黛王旌香港紙仙華先景希留急了信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