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惕慄的意思、惕慄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惕慄的解釋

亦作“ 惕栗 ”。猶言戰戰兢兢。《墨子·尚同中》:“是以舉天下之人,皆恐懼振動,惕慄不敢為淫暴。” 唐 韓愈 《河南府同官記》:“羣臣惕慄奉職,命材登良,不敢私違。” 王闿運 《禦夷論》一:“聖人得位,要荒以限之,朝貢以羈之,夷狄仰望,莫不惕栗。”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惕厲(又作“惕勵”)是漢語中表示高度警惕、自我鞭策的複合詞,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本義與核心内涵

指因心存戒懼而自我警醒、奮發進取的狀态。《漢語大詞典》釋為“警惕謹慎;戒懼”,強調在危機感驅動下的精神緊繃與行為自律。王力《古漢語字典》指出其核心為“心存戒備而自我激勵”,如《周易·乾卦》 “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 即描繪君子終日勤勉、夜間仍警惕危患的意象。

二、引申義與用法

  1. 修身自省:儒家強調通過“惕厲”修養德行。如《後漢書·馬援傳》 “日夜惕厲,思自降損”,體現對自身言行的審慎反思。
  2. 治國理政:引申為執政者的憂患意識。清康熙帝曾以“惕厲中和”自勉(《清史稿》),警示統治者需常懷危機感。
  3. 文學修辭:常見于警示性文本,如梁啟超《新民說》 “國民當常存惕厲之心”,呼籲民衆保持進取精神。

三、詞源與經典出處

源自《周易·乾卦·九三爻辭》 “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孔穎達疏:“夕惕者,謂終竟此日後,至向夕之時,猶懷憂惕。”“厲”通“砺”,取“磨砺”之意,故後世亦作“惕勵”。

四、近義辨析

權威參考文獻:

  1.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2. 王力《古漢語字典》(中華書局)
  3. 《周易正義》(中華書局點校本)
  4. 《二十四史》(中華書局校勘本)
  5. 梁啟超《飲冰室合集》(中華書局)

網絡擴展解釋

“惕慄”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含義為“戒慎恐懼”或“戰戰兢兢”,形容人在面對壓力、危險或責任時緊張不安的心理狀态。以下是詳細解釋:

  1. 詞義解析

    • 惕:本義指小心謹慎、戒備,如《易經》中“夕惕若厲”的用法。
    • 慄:通“栗”,原指戰栗、發抖,引申為因恐懼而身體或心理顫抖。
    • 兩字組合後,表示因敬畏、擔憂而産生的高度警覺與不安,強調心理層面的緊張感。
  2. 文獻用例

    • 《墨子·尚同中》提到“舉天下之人,皆恐懼振動,惕慄不敢為淫暴”,此處指百姓因畏懼法令而自我約束。
    • 唐代韓愈《河南府同官記》中“羣臣惕慄奉職”,形容官員謹慎履職的狀态。
  3. 近義詞與語境
    類似詞彙包括“戰戰兢兢”“惶懼”“悚懼”等,多用于描述對權威、自然力量或重大事件的敬畏反應。例如王闿運《禦夷論》用“夷狄仰望,莫不惕栗”體現邊疆民族對中原政權的忌憚。

現代使用:該詞現已罕用,多見于古文研究或特定文學創作中,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情感色彩。

别人正在浏覽...

白地栗寶塔詩刨頭北學本着玻罩昌豐乘疑可間褫魂齒牙春色疇曩戳鍋漏村驿黮濁丁屐短欠恩田番窠倒臼番手藩王服阕晐姓趕騷隔截乖慵好管閑事蚝珠鶴帳訇輘犄裡旯旮驚懷饋歲老易斂息缭垣杧果滿假蒙鸠牡鑰南村蜣蜋轉丸齊輯清粹讓話軟濕讪讟山漢社宰十率識準手版倒持説頭飼養談次挑毛揀刺玩黩望風而逃相形小女子蝦青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