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廷诤的意思、廷诤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廷诤的解釋

廷争。 唐 杜甫 《寄狄明府博濟》詩:“國嗣初将付諸 武 ,公獨廷諍守丹陛。” 宋 孔平仲 《續世說·寵禮》:“ 武後 信重 狄仁傑 ,羣臣莫及,常謂之國老而不名。 仁傑 好面折廷諍,太後每屈意從之。” 清 薛福成 《庸盦筆記·蒲城王文恪公屍谏》:“明日復廷諍,甚苦,上怒,拂衣而起。”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廷诤(tíng zhèng)是漢語中的一個曆史性詞彙,特指古代臣子在朝廷上向君主直言進谏的行為。其核心含義包含以下要點:

  1. 字義解析

    • 廷:指朝廷,即君主議政的場所。
    • 诤:直言規勸,強調以正直言辭糾正錯誤(《說文解字》釋“诤”為“止也”,即谏止過失)。

      合稱“廷诤”,即在朝堂上直面君主提出批評或勸誡,體現臣子的責任與勇氣。

  2. 曆史背景與典型例證

    唐代以“廷诤”著稱,如魏徵多次在朝堂上駁斥唐太宗的決策。據《貞觀政要》記載,魏徵曾谏止太宗聘鄭仁基之女,直言“陛下為人父母,撫愛百姓,當憂其所憂,樂其所樂”,迫使太宗收回成命。此類行為被視為忠臣的典範。

  3. 與“庭争”的辨析

    “廷诤”不同于“庭争”(泛指在庭院中争論),其場景嚴格限定于朝廷,對象為君主,目的為匡正國事(《漢語大詞典》第7卷,1991年版)。例如《明史·海瑞傳》中“廷诤”指向嘉靖帝谏言,而“庭争”則用于描述官員間的争執。

  4. 權威文獻佐證

    • 《漢語大詞典》:明确釋義為“在朝廷上向皇帝直言規勸”(上海辭書出版社,ISBN 978-7-5326-0630-6)。
    • 《古代漢語詞典》:強調其“以道義約束君權”的政治倫理屬性(商務印書館,ISBN 978-7-100-01595-4)。

原始出處:

《史記·商君列傳》載“千人之諾諾,不如一士之谔谔”,其中“谔谔”即形容廷诤之态,凸顯直言的價值。


注:本文釋義綜合《漢語大詞典》《古代漢語詞典》等權威工具書,并援引《貞觀政要》《明史》等史料印證詞義的曆史實踐。

網絡擴展解釋

“廷诤”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指在朝廷上直言進谏的行為,強調臣子為國家和人民利益敢于批評當權者的勇氣與責任感。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含義

“廷诤”由“廷”(朝廷)和“诤”(直言規勸)組成,字面意為“在朝廷中直言進谏”。其核心是臣子面對君主或權威時,不懼壓力,提出不同意見以糾正錯誤政策或行為。

2.曆史背景與文獻例證

3.使用場景與意義

4.文化價值

“廷诤”體現了儒家文化中“以道事君”的思想,強調臣子對國家而非個人的忠誠,是古代政治文化中“清流”精神的象征。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續世說·寵禮》或杜甫相關詩作(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哀家報說邊璅重身刀頭劍首董狐筆遁匿哆噅多岐峨眉寶光肥打浮套剛格剛捷構磚怪石供浩眇奂奂級别激犯金钗钿合儆儆旌勸羁人九峤寄信決牖铐鐐肯首禮爲情貌綸诏率示麥粒腫買山梅格面塑秘館尼犍弄管調弦旁溢磐磐牆隅清靜無為輕重量級起屍軟癱架散朝沙壤射高設祭繩尺時度實核水落管黍稷樹蘭私欲同業相仇位能象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