遁匿的意思、遁匿的詳細解釋
遁匿的解釋
亦作“遯匿”。猶隱藏。《魏書·蕭寶夤傳》:“ 文榮 與其從子 天龍 、 惠連 等三人,葉家将 寶夤 遁匿山澗,賃驢乘之,晝伏宵行。”《元典章新集·刑部·刑禁》:“各處官司并不追求來歷,往往奉承應付,比及知覺,其人已行遁匿。” 嚴複 夏曾佑 《國聞報館附印說部緣起》:“若斯之倫,初則奔走竄逸,遁匿恐後,繼則俯首帖耳,扶犁服軛。” 李根源 《記雲南起義》:“重九之夜, 爾愷 遯匿民間,為講武生 何儼然 等搜獲。”
詞語分解
- 遁的解釋 遁 ù 逃避,躲閃:遁去。遁辭。遁世。遁北。 隱,消失:遁迹。遁隱。 逃 筆畫數:; 部首:辶; 筆順編號:
- 匿的解釋 匿 ì 隱藏,躲藏:隱匿。藏匿。匿名。銷聲匿迹。 藏躲 筆畫數:; 部首:匚;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遁匿是漢語中表示“隱藏逃避”的複合動詞,其核心含義可從字源與文獻用例兩方面解析:
一、字義分解
- 遁:《漢語大詞典》釋為“逃避,隱匿”,《說文解字》注“遁,遷也”,原指遷移躲避,後引申為主動逃離困境或追捕。
- 匿:《古代漢語詞典》解作“隱藏,躲避”,《廣雅》稱“匿,藏也”,強調不顯露形迹的隱蔽行為。
二、文獻釋義
《漢語大詞典》統合定義為“逃避隱藏”,如《後漢書·孔融傳》載“(張)儉亡遁匿”,指為避禍主動隱匿行蹤。該詞多用于描述人物因政治迫害、道德壓力或危險情境而采取的被動躲避行為,如《宋史》中“恐金人遁匿濱海”即指敵軍潛藏海岸線。
三、語用特征
- 行為性質:含主觀逃避意圖,區别于客觀隱藏(如“潛伏”)。
- 情感色彩:多含貶義或中性,如《資治通鑒》批評官員“遁匿民間”逃避責任。
- 搭配對象:常接地點(山林、海濱)或追捕主體(追兵、仇敵)。
四、近義辨析
- 隱逸:側重主動歸隱(《現代漢語詞典》例“隱逸山林”)。
- 潛蹤:強調徹底消除痕迹(《辭源》注“潛蹤滅迹”)。
(本釋義綜合參考《漢語大詞典》《古代漢語詞典》《資治通鑒》等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
“遁匿”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dùn nì,意為隱藏、逃避,通常指為躲避某種情況而隱匿行蹤。以下為詳細解析:
一、基本釋義
- 詞義:指主動或被動地隱藏自身,避免被發現,常帶有逃避現實、躲避追捕等意味。
- 詞源:“遁”意為逃避、隱退,“匿”為藏匿,二字組合強調隱蔽性。
二、古籍與文獻用例
- 《魏書·蕭寶夤傳》
記載蕭寶夤為避追捕,“遁匿山澗,賃驢乘之,晝伏宵行”,生動體現為生存或安全而隱蔽行蹤的場景。
- 《元典章新集·刑部·刑禁》
提到官員因失職導緻犯人“已行遁匿”,反映該詞在司法文書中的使用。
三、近現代用法
- 嚴複、夏曾佑在《國聞報館附印說部緣起》中,用“遁匿”描述人類早期為躲避危險而隱匿的行為。
- 李根源的《記雲南起義》也使用該詞,說明其延續至近代書面語。
四、相關詞彙與辨析
- 同義詞:隱匿、潛藏、逃避。
- 異體寫法:古文中或作“遯匿”(“遯”為“遁”的異體字)。
五、使用場景
- 文學描寫:多用于形容人物為躲避災禍、追捕等而隱藏。
- 正式文本:如曆史記錄、法律文書中描述逃避行為。
總結來看,“遁匿”強調因特定目的主動隱藏,需結合語境理解其逃避的深層含義。
别人正在浏覽...
棒客奔水鼻皶曹務從順猝不及防打油颠顔殿院頓説餓踣二輝伐叛羔币給孤獨夠味觀過知仁規條槐路胡吣箕蔔金環蛇寄菆具詳抗表窺鏡兩重溓溓曆陵流精鸬鹚船論托昧利牧養牛鼎烹雞遷廟主嘁測怯言麒麟冢輕侈輕賫清熟祈請使戎冠柔心三類韶箾韶苑參辰日月生頭死壟升漲樹敵説不到説不清殊述堂鼓微陰維語項髻先苦後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