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煮鹽的竈。《宋史·河渠志七》:“風潮泛溢,渰沒田産,毀壞亭竈。”
“亭竈”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亭竈指古代用于煮鹽的竈台,常見于曆史文獻中。例如《宋史·河渠志七》記載:“風潮泛溢,渰沒田産,毀壞亭竈。”,這裡的“亭竈”即指鹽業生産設施。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代鹽業或相關詞彙,可參考《宋史》等文獻或專業曆史資料。
《亭竈》指的是古代寺廟或府宅内的供奉神靈的亭子,通常放置有香爐或燃燭來祭拜神靈。
《亭竈》的部首是「廣(廣告席)」,分檔是第3檔,它的總筆畫數是7。
《亭竈》的來源可以追溯到《爾雅•釋宮竈》。繁體字為「亭祟」。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竈」在上方多會加上「爐」字旁,表示火的意思;「亭」在下方加上「廣」字旁,表示廳堂的意思。
1. 寺廟中的亭竈散發着濃郁的香氣。
2. 溫馨的亭竈是家庭中重要的祭祀場所。
1. 祭竈:指祭拜竈神或竈王爺的活動。
2. 竈君:古代人們稱呼竈神的一種稱謂。
3. 竈台:竈具上的台子,用于放置炊具,進行烹饪。
香爐、香台、神案:都是用于供奉神靈、祭拜的物品。
廟堂、祠堂:與亭竈相反,指的是寺廟或祠堂中的正殿或大廳。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