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搊琵琶的意思、搊琵琶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搊琵琶的解釋

手彈琵琶。《新唐書·禮樂志十一》:“五弦,如琵琶而小,北國所出,舊以木撥彈,樂工 裴神符 初以手彈, 太宗 悅甚,後人習為搊琵琶。” 唐 無名氏 《國史異纂》:“ 貞觀 中,彈琵琶 裴洛兒 ,始廢撥用手爪,所謂搊琵琶也。” 唐 劉肅 《大唐新語·文章》:“ 劉希夷 ……善搊琵琶,嘗為《白頭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搊琵琶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字義解析

  1. “搊”的本義

    “搊”(拼音:chōu)指用手指向上撥動琴弦的動作。《漢語大詞典》釋義為:“用手指彈撥弦樂器”,強調指尖向外挑弦的技法,常見于琵琶、古筝等彈撥樂器演奏。

  2. “琵琶”的樂器屬性

    琵琶是中國傳統撥弦樂器,四弦、梨形音箱,演奏時豎抱,以手指或撥片觸弦發聲。其名稱最早見于漢代文獻《釋名·釋樂器》。


二、動作與演奏技法

“搊琵琶”特指以指尖自内向外撥動琵琶琴弦的技法,區别于“彈”“挑”等動作。其核心特征包括:


三、文獻例證與藝術表現

  1. 古典文學中的用例

    唐代白居易《琵琶行》中“輕攏慢撚抹複挑”雖未直用“搊”字,但“挑”的動作與“搊”技法相通,均指向外撥弦的演奏方式。

    宋代《都城紀勝》記載南宋勾欄藝人“搊彈琵琶”,印證其作為獨立技法的普及性。

  2. 傳統音樂中的傳承

    在琵琶古譜(如《華秋蘋琵琶譜》)中,“搊”被列為規範指法符號,現代演奏仍沿用其技術要領,體現技法延續性。


四、權威辭書釋義


參考資料

  1.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 《漢語大詞典》[M].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86.
  2. 劉熙. 《釋名·釋樂器》[M]. 中華書局, 2016.
  3. 白居易. 《琵琶行》[M]//《全唐詩》. 中華書局, 1999.
  4. 耐得翁. 《都城紀勝》[M].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3.
  5. 華秋蘋. 《琵琶譜》[M]. 人民音樂出版社, 2007.

網絡擴展解釋

“搊琵琶”是一個具有曆史淵源和引申含義的詞語,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字面含義:指用手彈奏琵琶的動作。這一用法源于唐代文獻記載,如《新唐書·禮樂志》提到樂工裴神符首創“手彈琵琶”技法,替代傳統的木撥彈奏,唐太宗對此大為贊賞,後人稱其為“搊琵琶”。

二、引申含義

比喻義:形容對事情處理方式不當或不得法。根據,該詞中的“搊”有“搖動、颠簸”之意,因此“搊琵琶”被用來比喻操作手法笨拙或不合規範,類似于“亂彈琴”。

三、曆史典故

唐代文獻如《國史異纂》《大唐新語》均記載了相關背景:

  1. 裴神符(又名裴洛兒)改革琵琶彈奏方式,棄用木撥改用手彈,成為“搊琵琶”的起源。
  2. 詩人劉希夷曾以“善搊琵琶”聞名,并創作《白頭吟》。

四、相關成語

該詞常與其他琵琶相關成語并用,如“琵琶别抱”(比喻變心)、“鐵闆銅琶”(形容豪放文風)等。


該詞既指唐代琵琶演奏技法的革新,又衍生出對“方法不當”的隱喻,需結合語境理解。建議通過《新唐書》等史料進一步考證其曆史細節。

别人正在浏覽...

卑末崩剝并驅争先參尋草垛畜財椎胸頓足詞府竄逸大姒電離平衡點妝二蠶方鑿圓枘風雨漂搖改意感憤更漏韓嶽好施虎卧龍跳賤鬻階坡傑特疾勁鯨鯊矩步軍班劇曲屦舄開唱離休龍象筵盲瞀門禁森嚴明丢丢民經木官辇下尿布碰硬淺隘千古不磨榷舉榷署鵲尾鑪确證認虧灑家上仙山狖收什水醮疏淺算命先生潭瀹提包銅台憸險下氣怡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