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萪藤的意思、萪藤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萪藤的解釋

植物名。《齊民要術·藤》引 漢 楊孚 《異物志》:“萪藤,圍數寸。重於竹,可為杖。篾以縛船,及以為席,勝竹也。”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萪藤(拼音:kē téng)是漢語中一個較為生僻的詞語,其具體含義及用法如下:

一、基本釋義
萪藤指一種古代文獻記載的植物,其莖稈粗壯,直徑可達數寸(漢代度量單位,1寸約2.3厘米),質地堅硬且密度高于竹子。根據引用的東漢楊孚《異物志》記載,萪藤可加工成手杖、船用繩索或編織席子,實用性強于竹材。

二、文獻依據與用途

  1. 手杖材料:因質地堅實,適合制作耐用工具。
  2. 編織用途:可剖成篾條,用于造船捆紮或編織席子,具有防水耐磨特性。
  3. 曆史記載:該植物最早見于北魏農書《齊民要術》,說明其在古代生産生活中的實際應用價值。

三、詞源與現狀
“萪”字在現代漢語中極少單獨使用,目前僅存于“萪藤”一詞中。該植物具體對應現代何種植物尚不明确,可能因曆史名稱演變或物種變遷導緻失傳。

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齊民要術》《異物志》等古籍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萪藤的意思

《萪藤》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一種生長在溪邊、山坡等地的藤本植物”。它是一個比較少見的詞彙,常用于文學作品中形容自然景物。

拆分部首和筆畫

《萪藤》的拆分部首為“艹”和“虍”,拆分後的四個部首筆畫分别為4畫和15畫。

來源和繁體

《萪藤》的字源是古代漢字,起源于中國傳統文化。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為 “萪藤”。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和現代有所不同。《萪藤》古時候的寫法為:“㣺”(去聲字)和“䐛”(平聲字),它們是後來演變而來的繁體字。

例句

1. 春天裡,溪邊的萪藤如綠綢帶般婀娜多姿。

2. 山坡上的萪藤纏繞成一片翠綠的海洋。

組詞

與《萪藤》相關的組詞有:萪草、萪葉、藤蘿。

近義詞和反義詞

與《萪藤》近義詞相似含義的有:藤蔓、藤蔓植物。反義詞則是與藤蔓等植物相對的非植物類詞彙。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