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繩矩的意思、繩矩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繩矩的解釋

亦作“ 繩榘 ”。墨繩與矩尺。比喻規矩、标準。《新唐書·後妃傳下·德宗賢妃韋氏》:“﹝ 韋氏 ﹞性敏淑,言動皆有繩矩,帝寵重之,後宮莫不師其行。” 宋 黃伯思 《東觀馀論·論張長史書》:“始觀張 旭所 書《千字文》……雖左馳右騖,而不離繩矩之内。” 明 劉元卿 《賢奕編·證學》:“先生時兢兢步趨,不踰繩矩。” 明 李東陽 《明故中順大夫陸公行狀》:“其為人沖澹沉默,動必繩榘,不為聲利所移易。” 清 曾國藩 《江甯府學記》:“故其材之成,則足以輔世長民,其次亦循循繩矩。” 章炳麟 《訄書·尊史》:“夫整齊世繫,分北宗望,成而觀之,無瑰特,察諸子所説與箸于《楚辭》《山海經》者,後先淩雜,派别撓亂,然後知此其為繩榘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繩矩是漢語中表示規範、準則的複合詞,由“繩”與“矩”兩個單字組合而成。以下從不同角度解析其含義:

  1. 字義溯源

    “繩”本指木工用的墨線,引申為衡量事物的标準,如《說文解字》釋“繩”為“索也”,象征正直與約束;“矩”原指畫直角或方形的工具,《禮記·大學》載“矩,所以為方也”,後衍生為法度、規則。二者結合後,詞義強調對行為或思想的嚴格規範。

  2. 詞典釋義

    據《漢語大詞典》記載,“繩矩”指“規矩;法度”,常用于描述道德或禮法層面的約束,例如韓愈《唐故相權公墓碑》中“薦士于公者,其言可信,不以其人布衣不用;即不可信,雖大官勢人交言,一不以綴意”,體現以繩矩為用人準則。

  3. 文化内涵

    該詞承載中國古代“禮法并重”的思想,如《禮記·經解》雲“禮之于正國也,猶衡之于輕重也,繩墨之于曲直也”,将繩矩類比治國理政的核心标準,凸顯其社會權威性。

  4. 現代應用

    當代語境中,“繩矩”多用于強調制度約束力,例如法律條文、行業規範等,如《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将其定義為“言行所依據的标準或原則”。

網絡擴展解釋

“繩矩”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釋義

字面含義:指墨繩(用于畫直線的工具)與矩尺(測量直角的工具)。
比喻義:引申為規矩、标準,特指行為或事物需要遵循的規範。例如《新唐書》記載韋氏“言動皆有繩矩”,即言行都符合禮法标準。

二、曆史文獻中的使用

  1. 行為規範:如《新唐書》描述德宗賢妃韋氏以“繩矩”約束言行,成為後宮典範。
  2. 藝術創作:宋代黃伯思評張旭書法“不離繩矩之内”,指其狂放中仍守法度。
  3. 道德準則:明代劉元卿《賢奕編》用“不踰繩矩”形容人恪守道德規範。

三、相關拓展

四、使用場景

多用于書面語境,常見于曆史文獻、文學評論中,形容人品行端正或藝術作品兼具自由與法度。例如:“他的設計創新而不失繩矩。”(可參考、6中的詩文用例)


注:以上解釋綜合了《新唐書》、宋代書法理論等曆史文獻,如需具體古籍原文,可查閱相關典籍。

别人正在浏覽...

鞍馬奧說班列報年扁巾避雷線碧蛆長袖善舞赤腫叢緻锉斬大劫丹跸大逆調笇豆屑愕愕鳳墀風問封鲊高壘深溝格擲工字梁觀頤海鹽漢家黑暗地獄後會有期翚褕或恐火突火鴉酵粥進複九招卷摺巨帙磕打牙兒恐曷領録靈談鬼笑敏銳耦立排水量嫔妃氣疾青衣小帽窮池之魚雀羅門三鬴三十六策矢志不移思賢苑田則頭雞王家檄籴邪障吸淋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