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繩榘 ”。墨繩與矩尺。比喻規矩、标準。《新唐書·後妃傳下·德宗賢妃韋氏》:“﹝ 韋氏 ﹞性敏淑,言動皆有繩矩,帝寵重之,後宮莫不師其行。” 宋 黃伯思 《東觀馀論·論張長史書》:“始觀張 旭所 書《千字文》……雖左馳右騖,而不離繩矩之内。” 明 劉元卿 《賢奕編·證學》:“先生時兢兢步趨,不踰繩矩。” 明 李東陽 《明故中順大夫陸公行狀》:“其為人沖澹沉默,動必繩榘,不為聲利所移易。” 清 曾國藩 《江甯府學記》:“故其材之成,則足以輔世長民,其次亦循循繩矩。” 章炳麟 《訄書·尊史》:“夫整齊世繫,分北宗望,成而觀之,無瑰特,察諸子所説與箸于《楚辭》、《山海經》者,後先淩雜,派别撓亂,然後知此其為繩榘也。”
“繩矩”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字面含義:指墨繩(用于畫直線的工具)與矩尺(測量直角的工具)。
比喻義:引申為規矩、标準,特指行為或事物需要遵循的規範。例如《新唐書》記載韋氏“言動皆有繩矩”,即言行都符合禮法标準。
多用于書面語境,常見于曆史文獻、文學評論中,形容人品行端正或藝術作品兼具自由與法度。例如:“他的設計創新而不失繩矩。”(可參考、6中的詩文用例)
注:以上解釋綜合了《新唐書》、宋代書法理論等曆史文獻,如需具體古籍原文,可查閱相關典籍。
繩矩,常見的名詞,指的是測量長度或直線的工具,通常由繩子和木塊組成。
繩矩由繩(纟部首,5畫)和矩(矢部首,4畫)兩個字組成。
繩矩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農耕社會。當時,人們需要測量土地的大小、矩形物體的尺寸等,于是就發明了這種測量工具。
在繁體字中,繩矩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漢字的形态和寫法有所變化。然而,對于繩矩這個詞,古時候的寫法與現代基本相同,沒有太大的差别。
1. 他使用繩矩測量了房間的面積。
2. 這個工匠将繩矩用于制作家具。
1. 繩索:指用來捆綁、拖拉、攀爬等的繩子。
2. 矩形:指有四個直角的四邊形。
量尺、物尺、尺規
圓規、圓尺、曲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