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 代6*考進士科,試日可延長至夜間,許燒燭三條,故 唐 人詩文中常言“三條燭”。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敕賜及第》:“及 小歸公 主文, 韜玉 準敕放及第,仍編入其年榜中。 韜玉 置書謝新人,呼同年,略曰:‘三條燭下,雖阻文闈;數仞墻邊,幸同恩地。’” 胡仔 《苕溪漁隱叢話前集·王禹玉》引《複齋漫錄》:“《杜陽雜編》言:‘ 舒元輿 舉進士,既試,脂炬人皆自将。’以餘考之, 唐 制如此耳。故《廣記》雲:‘ 唐 制,舉人試日,既暮,許燒燭三條……’而舊説亦言舉人試日,已晚,試官 權德輿 於簾下戲雲:‘三條燭盡,燒殘舉子之心。’而舉子遂答曰:‘八韻賦成,驚破侍郎之膽。’”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三條燭漢語 快速查詢。
“三條燭”是唐代科舉制度中的特定術語,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指唐代進士科考試時,允許考生在夜間點燃三根蠟燭以延長考試時間的制度。這一規定使得考生有更充裕的時間完成答卷,因此在唐代詩文、史料中常被提及。
部分資料(如)提到“三條燭”形容體态瘦弱或事物衰敗,但此說法未見于權威曆史文獻,可能是後世誤傳或詞語引申義,需謹慎采信。
該詞反映了唐代科舉制度的靈活性,也側面印證了古代文人寒窗苦讀的艱辛,成為科舉文化的重要符號之一。
《三條燭》是一個成語,用來形容在困境中僅存微弱的希望或指望。
《三條燭》的部首是火(灬),總共有8劃。
《三條燭》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明代的一則故事。相傳明朝末年,南京陷入了一場連年的戰亂之中。一個名叫陳虎的士兵身陷重圍,無法脫身。在最黑暗的時刻,他發現附近的廟宇裡還有三根快要熄滅的燭光。這讓他看到了繼續堅持下去的希望。後來,他僥幸逃生并且在艱苦的環境中取得了成功,所以人們用“三條燭”來形容即使處于極度困境,也能看到一線希望的情況。
《三條燭》的繁體字是「三條燭」。
《三條燭》在古時候的寫法是「參條燭」。
在生活中,無論我們面對怎樣的困境,都要保持樂觀的态度,始終有「三條燭」的信念。
燭光、燭台、燭花
微弱的希望、一線生機、頃刻之間
失去所有希望、黑暗無光、全無指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