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替天行道的意思、替天行道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替天行道的解釋

(1).代行上天的意旨。謂按照天意,在人世間做正義的事業。 元 康進之 《李逵負荊》第一折:“澗水潺潺遶寨門,野花斜插滲青巾,杏黃旗上七箇字:替天行道救生民。”《三國演義》第四七回:“吾替天行道,安忍殺戮人民!” 姚雪垠 《長夜》三七:“老白狼,白狼老。打富濟貧,替天行道。”

(2).借指代行人民群衆的意願。 鄧子恢 《紅軍入漳前後》:“當時我向縣委傳達了省委指示。指出了單純軍事觀點的害處,指出光靠遊擊隊替天行道是行不通的,曆史是人民群衆創造的,人民隻有依靠自己才能解放自己。”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替天行道”是漢語中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成語,其核心含義為“代替上天施行道義”,強調以正義行為維護社會公理。根據《漢語大詞典》的解釋,該詞最早見于元代雜劇,指代民間英雄對抗不公、匡扶正義的行為(來源: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漢語大詞典》條目)。明代小說《水浒傳》将其發展為綠林好漢反抗暴政的精神綱領,如書中梁山泊聚義廳匾額所題“替天行道”,即表明以天道之名推翻昏君貪官(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水浒傳》研究資料庫)。

從語義演變看,該詞包含三層内涵:其一為“天道”指自然法則與道德準則,其二強調“代替”行為的正當性,其三要求執行者具備符合公義的目的性。現代漢語中,“替天行道”多用于描述超越個人利益、維護集體權益的正義行為,但需注意與“私刑報複”劃清界限。語言學家呂叔湘在《現代漢語八百詞》中指出,該成語當代使用需結合具體語境,避免濫用“天道”概念(來源:商務印書館《現代漢語詞典》電子版)。

網絡擴展解釋

“替天行道”是一個具有深厚曆史和文化内涵的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延伸。以下是詳細解析:

一、基本含義

  1. 核心解釋
    指代上天主持公道,執行正義之事。封建社會中的農民起義常以此為口號,強調反抗壓迫、追求社會公平()。
    例如《水浒傳》中梁山泊好漢以“替天行道”為旗號,象征對抗腐敗統治()。

  2. 近義詞
    如“為民除害”,強調為民衆利益行動()。


二、出處與曆史背景

  1. 文學起源
    最早出自元代康進之的雜劇《李逵負荊》,原句為:“你山上頭領,都是替天行道的好漢。”()。
    清代《說嶽全傳》等作品也沿用此詞,如牛臯聚衆起義的情節()。

  2. 社會背景
    古代農民起義缺乏合法性,常借助“天命”概念,通過“替天行道”賦予反抗行為正當性()。


三、在《水浒傳》中的體現

梁山泊以“替天行道”為綱領,源于宋江受九天玄女授天書的神話情節()。這一旗號不僅代表武力反抗,更強調道德制高點,如劫富濟貧、懲惡揚善()。


四、現代延伸意義

  1. 家庭層面
    有觀點認為,德行高者應幫扶弱勢家庭成員,承擔“替天行道”的責任()。
  2. 社會層面
    引申為維護公平正義的行為,如打擊犯罪、公益行動等()。

五、文化意義

該成語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天命觀”和正義訴求,既是曆史語境下的鬥争口號,也演變為一種道德理想()。其生命力源于對公平的永恒追求。

如需更多文學作品中的具體案例,可參考《水浒傳》《說嶽全傳》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傲覽霸攬半虛空弊害簸之揚之﹐糠秕在前茺藯楚弄達成打勾待搭不理黨綱禱牲豆豉泛稱範水模山風幡該辨隔年舊曆本顧待蹇産江西搢铎經變謹身禁重孔鼎連隄量小力微連句連手料兵寥夐馬丁爐茻然慢騰斯禮美人計滅亡明細賬磨鈆目翳鬧抄抄偏政欠伸前作悄悄羣兒撒旦蜃衛獸藁受诎私恩天統調鼎手頭髻推咎馱騾威澤五菜小丑消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