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代行上天的意旨。谓按照天意,在人世间做正义的事业。 元 康进之 《李逵负荆》第一折:“涧水潺潺遶寨门,野花斜插渗青巾,杏黄旗上七箇字:替天行道救生民。”《三国演义》第四七回:“吾替天行道,安忍杀戮人民!” 姚雪垠 《长夜》三七:“老白狼,白狼老。打富济贫,替天行道。”
(2).借指代行人民群众的意愿。 邓子恢 《红军入漳前后》:“当时我向县委传达了省委指示。指出了单纯军事观点的害处,指出光靠游击队替天行道是行不通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人民只有依靠自己才能解放自己。”
“替天行道”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和文化内涵的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有所延伸。以下是详细解析:
核心解释
指代上天主持公道,执行正义之事。封建社会中的农民起义常以此为口号,强调反抗压迫、追求社会公平()。
例如《水浒传》中梁山泊好汉以“替天行道”为旗号,象征对抗腐败统治()。
近义词
如“为民除害”,强调为民众利益行动()。
文学起源
最早出自元代康进之的杂剧《李逵负荆》,原句为:“你山上头领,都是替天行道的好汉。”()。
清代《说岳全传》等作品也沿用此词,如牛皋聚众起义的情节()。
社会背景
古代农民起义缺乏合法性,常借助“天命”概念,通过“替天行道”赋予反抗行为正当性()。
梁山泊以“替天行道”为纲领,源于宋江受九天玄女授天书的神话情节()。这一旗号不仅代表武力反抗,更强调道德制高点,如劫富济贫、惩恶扬善()。
该成语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命观”和正义诉求,既是历史语境下的斗争口号,也演变为一种道德理想()。其生命力源于对公平的永恒追求。
如需更多文学作品中的具体案例,可参考《水浒传》《说岳全传》等来源()。
《替天行道》是指为了正义、道义而行动,代替上天的公正来进行报应或惩罚。这个词常用来形容英雄行为或者义愤填膺的正义行为。
《替天行道》的拆分部首是“曰”、“彳”、“行”,这个词共有16个笔画,十分繁复。
《替天行道》这个词最早出自《红楼梦》一书,由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在小说中,曹雪芹用这个词指代贾宝玉等人为了为母亲讨回公道而奋不顾身,表达了对正义的追求。
《替天行道》的繁体字为「替天行道」。
在古时候,曾经有几种不同的写法,如「顾世劳心」、「代行天义」等,但现在主要使用的还是「替天行道」这个写法。
1. 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替天行道,为受苦受难的人们主持了正义。
2. 这位英雄因为替天行道而被后人铭记。
替天、行道、道义、正义、报应、公正
正直、公义、忠诚、伟大、英勇
邪恶、不义、背信弃义、无耻、残忍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