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響動金铎。《國語·吳語》:“吾先君 闔廬 不貰不忍,被甲帶劍,挺鈹搢鐸,以與 楚昭王 毒逐於中原 柏舉 。” 韋昭 注:“挺,拔也。搢,振也。”
“搢铎”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搢(jìn)
本義為“插”或“搖動”。在“搢铎”一詞中,取“振動、搖動”之意,如《國語·吳語》記載:“挺鈹搢鐸”,韋昭注:“搢,振也”。
铎(duó)
古代一種形似大鈴的樂器或禮器,多為青銅制,用于宣布政令、軍事指揮或祭祀活動。分木铎(舌為木質)和金铎(舌為金屬)。
搢铎即“振動金铎”,指古代戰争中通過搖動金屬铎器發出聲響以指揮行動。例如《國語·吳語》中描述吳王阖廬“被甲帶劍,挺鈹搢鐸”,意為身披铠甲,手持兵器,搖動铎器以號令軍隊。
如需進一步探究古籍用例或铎器的形制,可參考《國語》原文或青銅器相關研究資料。
搢铎(jīn duó)是一個成語,漢語詞語,常用于形容人青年時期風貌俊朗,儀表出衆。搢铎包含兩個字,這兩個字的拆分部首分别是扌和金,總共有12畫。
搢铎一詞源自《左忠毅公自序》:“忠毅公之搢搤如也,辨發而抖雷霆之怒者如也,铎哉!”這裡使用了“搢搤”的意思,意為敲打鼓點的樣子,形容其發怒時的威嚴。後來,人們将“搢搤”與“铎哉”合并,逐漸成為形容人儀表出衆的成語。
搢铎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 “搢鐸”,部首和筆畫與簡體字相同。
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漢字有一些區别,特别是部分字的結構和形态。例如,在古代寫法中,字的形态更加方正,筆畫更加繁複。搢铎的古代漢字寫法為 “搢鐸”,而現代字形則簡化為“搢铎”。
以下是一些例句使用搢铎:
他年輕時非常搢铎,引來衆多目光。
她長相搢铎,深受人們的喜愛。
搢铎是一個形容人外表出衆的詞語,可以與其他形容人儀表的詞語組成詞組,例如:“搢铎才子”、“搢铎美女”等。
與搢铎意思相近的詞語有:“容顔秀麗”、“豐姿綽約”等。
與搢铎意思相反的詞語有:“丑陋”、“寒酸”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