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三統”之一。 周 正建子,稱天統。《禮記·檀弓上》“ 周 人尚赤” 鄭玄 注“以建子之月為正” 唐 孔穎達 疏:“建子之月為正者,謂之天統。”
(2).稱建子之月。 宋 蘇轼 《賀鄰帥及監司冬至啟》:“月臨天統,首冠於三正。”
(3).天之統緒;天之正統。《史記·高祖本紀論》:“故 漢 興,承敝易變,使人不倦,得天統矣。”《漢書·高帝紀贊》:“ 漢 承 堯 運,德祚已盛,斷蛇著符,旗幟上赤,協于火德,自然之應,得天統矣。” 唐 王維 《上張令公》詩:“天統知 堯 後,王章笑 魯 初。”
(4).指皇統,帝位。《宋書·殷景仁傳》:“奉天統者,每屈情以申志。” 宋 王安石 《笏記》:“伏惟皇帝陛下,紹膺天統,遵養聖功,旁招俊良,橫及疏賤。” 明 邵璨 《香囊記·瓊林》:“四時樂時雍,聖主垂衣禦天統。”
(5).猶天道,天理。《後漢書·郎顗傳》:“夫求賢者,上以承天,下以為人。不用之,則逆天統、違人望。逆天統則災眚降,違人望則化不行。”
"天統"是一個具有深厚曆史文化内涵的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幾層含義:
指王朝統治的天命依據: 這是"天統"最核心的含義。在中國古代天命觀和天人感應思想體系中,"天統"指王朝統治權力來源于上天的授予,是"天命"的具體體現。新王朝的建立被認為是順應天命,取代舊王朝,即"承天統序"。例如,《史記·高祖本紀》中提到劉邦"得天統矣",意指其建立漢朝是承受了上天的統緒。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天統"詞條釋義一;《史記·高祖本紀》相關記載。
指王朝的正統地位或統系: 由天命所授的含義引申,"天統"也用來指稱一個王朝被視為正統的統治地位或其世代相傳的統系。它強調王朝統治的合法性和延續性。例如,漢朝被認為繼承了三代(夏、商、周)之統,故自稱"得天統"。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天統"詞條釋義二;漢代董仲舒《春秋繁露》中體現的正統思想。
指天道或自然法則: 在更廣泛的哲學層面,"天統"有時也指宇宙運行的根本法則或自然規律,即"天道"。這與"天"作為最高法則和主宰的觀念相關。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天統"詞條釋義三;古代哲學典籍中關于"天"的論述。
特指北齊後主高緯的年號: 在曆史上,"天統"是北齊政權後主高緯使用的一個年號(公元565年—569年)。這是該詞彙作為一個特定曆史時期标記的用法。來源:《中國曆史紀年表》(中華書局)等曆史工具書。
總結核心要點: "天統"一詞的核心在于其承載的天命觀與正統思想。它深刻反映了古代中國政治哲學中關于統治權力來源合法性的核心觀念——即最高權力(皇權)被認為是由上天授予("天命"),王朝的建立與延續是"承天統序"。這一概念是理解中國古代王朝更替、政權合法性論述以及"正統論"的關鍵。其作為北齊年號的用法,則是該詞在特定曆史語境下的具體應用。
“天統”一詞在中國古代文化中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曆法概念(“三統”之一)
周朝采用“建子”曆法(以農曆十一月為歲首),稱為“天統”。這是古代“三統說”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夏朝的“人統”(建寅)、商朝的“地統”(建丑)并列。
指代皇權與正統
“天統”常被用來強調帝王繼承的天命合法性。例如《史記·高祖本紀論》提到“漢得天統”,指漢朝順應天道取得統治地位。王維詩句“天統知堯後”也暗含對正統王朝的認可。
哲學層面的天道觀
在儒家思想中,“天統”可延伸為天理或自然法則,如《漢書》所言“協于火德,自然之應”,将王朝更替與五行天道相聯繫。
具體時間指向
宋代蘇轼在《賀鄰帥及監司冬至啟》中用“月臨天統”特指冬至所在的建子之月,體現古代文人對曆法術語的化用。
人名寓意(衍生用法)
現代取名時,“天統”二字被賦予“胸懷廣闊”“統領全局”等積極寓意,但這是基于字義的引申,非古代原義。
注:以上解釋綜合了《禮記》鄭玄注、《史記》《漢書》等古籍記載,以及曆代文人的詩文引用。若需查看具體古籍原文或更多用例,可參考相關文獻。
傲易八鬥之才般姜鼠比屋不法之徒不通差發怅望成日愁端瞅空兒船尾點逗電燙敦悅防城港市防洪非恨飛驲風禾盡起分化瓦解幹惹公侯萬代勾動孤生酣饫好家夥畫衣冠兼歲家事金台夕照久負盛名舊物機陷玑組看食來得個廉按力本靈殖留别論問沒與南選平和平星破愁窮荒絕徼僧房山茄子慎刑勢人速裝貪功凸露相撄小族廨田洗發膏新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