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調和五味之人。喻指理政治國之材。 宋 黃庭堅 《喜知命弟自青原歸》詩:“諒非調鼎手,正覺荷鋤便。”參見“ 調鼎 ”。
“調鼎手”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多個權威來源綜合解釋如下:
“調鼎手”原指調和五味、掌握烹饪技巧的人,後引申為比喻具有治理國家才能的人才。這一比喻源于古代用鼎烹饪的象征意義,“調鼎”即協調鼎中食材,暗喻治國理政需平衡各方力量。
“調鼎”在古代文獻中常與“治國”并提,如《漢書》有“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陰陽,下遂萬物之宜,外鎮撫四夷諸侯,内親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職焉”,與“調鼎手”内涵相通。
如需進一步考證具體詩詞或曆史用例,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宋代文集。
“調鼎手”是一個成語,指的是在事務中擔任重要角色的人。這個詞可以拆分為“調”和“鼎手”兩個部分。其中,“調”部分由“讠”和“周”組成,表示調動、調整的意思;“鼎手”部分由“鼎”和“手”組成,表示承擔、負責的意思。
“調鼎手”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傳說中的周朝時期。據說當時周公助成王成功登上王位,并為了鞏固王朝的地位而調整國家的政策和行政體制。周公的這種調整和管理被認為是一個擔任鼎立之角色的手段,因此稱之為“調鼎手”。這個成語也因此被引申為在事務中起到重要作用的人。
在繁體字中,“調鼎手”可以寫作“調鼎手”。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中,有些漢字會有不同的變體。例如,“調”字可以寫作“䰟”;“鼎”字可以寫作“鼑”。
以下是關于“調鼎手”的例句:
以下是一些與“調鼎手”相關的詞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