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朝廷上诘問。 明 沉德符 《野獲編·果報·尹昌隆》:“ 昌隆 初倡禪讓之議,其忠邪不可知,然亦可謂冒死不顧矣。至 文皇 廷詰得免,且令輔佐儲宮,則知遇亦頗不淺。”
“廷诘”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在朝廷之上或公開正式的場合進行責問、質問或诘難。
據《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7年版)記載,“廷诘”意為“在朝廷上诘問”。其中,“廷”指朝廷、官廷,是君臣議政的正式場所;“诘”指責問、追問、盤問。因此,“廷诘”特指在君主或高級官員面前,在正式的朝堂場合對某人進行公開的、帶有責難性質的質問或追究。
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古代漢語詞典》亦釋“廷诘”為“在朝廷上責問”,強調其發生的特定嚴肅場合和行為的公開質問性質。這通常用于臣子對君主提出質疑,或君主、重臣對其他官員的行為、過失進行當面的嚴厲追究。
例如,在史書或奏議中可見“廷诘其過”(在朝廷上責問他的過錯)、“廷诘大臣”(在朝堂上質問大臣)等用法。它體現了古代政治生活中一種正式的、公開的問責方式,帶有一定的威嚴和壓力。
“廷诘”是一個漢語詞語,具體解釋如下:
“廷诘”由“廷”(朝廷)和“诘”(質問)組成,指在朝廷或正式場合對某人進行嚴肅的質問或審問。這一行為通常帶有官方性質,常見于古代君臣之間或官員的問責場景。
該詞最早見于明代沈德符的《野獲編·果報·尹昌隆》,文中提到尹昌隆因提議“禅讓”而遭明成祖(文皇)在朝廷上诘問,後因應對得當得以免罪并被重用。例句:
“昌隆初倡禅讓之議……至文皇廷诘得免。”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野獲編》原文或權威漢語詞典(如滬江線上詞典)的詳細注解。
白天半成品本惠毖重撥亂濟時殘編斷簡蒼官拆穿钗帼椿菌鹑鴳大儉大戮蕩駭雕文頂花皮逗撓二十四番風信梵梵方位角翻空分傳風量分宅根株貴卿鼓汰航圖耗爆呼盧獲麟椒合價位寄存禁瘮決意開口跳郎秩羅立苗稼模态推理木仆跑轍乾位跷躍邱嶽峰日南至嘶丑宿會素骥台尚亡賴萬井頑黠微波粼粼誣謡銜辭閑關錫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