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朝廷上诘問。 明 沉德符 《野獲編·果報·尹昌隆》:“ 昌隆 初倡禪讓之議,其忠邪不可知,然亦可謂冒死不顧矣。至 文皇 廷詰得免,且令輔佐儲宮,則知遇亦頗不淺。”
“廷诘”是一個漢語詞語,具體解釋如下:
“廷诘”由“廷”(朝廷)和“诘”(質問)組成,指在朝廷或正式場合對某人進行嚴肅的質問或審問。這一行為通常帶有官方性質,常見于古代君臣之間或官員的問責場景。
該詞最早見于明代沈德符的《野獲編·果報·尹昌隆》,文中提到尹昌隆因提議“禅讓”而遭明成祖(文皇)在朝廷上诘問,後因應對得當得以免罪并被重用。例句:
“昌隆初倡禅讓之議……至文皇廷诘得免。”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野獲編》原文或權威漢語詞典(如滬江線上詞典)的詳細注解。
廷诘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在宮廷或法庭上進行審訊、質問或調查。廷指的是宮廷或法庭,诘則表示質問或審訊的行為。
廷诘由兩個部首組成,廷的部首是廴(zǎi),诘的部首是讠(yán)。廷的總筆畫數為4,诘的總筆畫數為8。
廷诘的來源比較明确,廷是指宮廷或法庭,诘是指質問或審訊的行為。繁體字未有特定的變體。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可能與現代稍有差異,但在廷诘這個詞上并沒有很大變化。
1. 法官對被告進行廷诘,以了解案件真相。
2. 皇帝在宮廷上對内臣進行诘問。
組詞:廷察、廷問、诘責、诘審。
廷诘的近義詞有審訊、質詢、審問。廷诘的反義詞沒有固定的詞語,可以依據語境選擇。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