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編斷簡的意思、殘編斷簡的詳細解釋
殘編斷簡的解釋
殘缺不全的書籍。 宋 歐陽修 《論删去正義中谶緯劄子》:“殘編斷簡,出於屋壁。” 清 戴震 《書閻甯前墓志後》:“忠義之士,雖其殘編斷簡,人猶慕而傳之,況其鴻文鉅篇,照耀人間乎!”
詞語分解
- 殘編的解釋 殘缺不全的書。 元 成廷珪 《夜思》詩:“青燈細雨三更夢,白首殘編萬古心。” 明 文徵明 《寄黃泰泉學士》詩:“殘編空復淹 司馬 ,當路何人薦《子虛》!”
- 斷簡的解釋 見“ 斷簡殘編 ”。
網絡擴展解釋
“殘編斷簡”是一個漢語成語,指殘缺不全的書籍或文章,通常因年代久遠、戰亂、保存不善等原因導緻文獻散佚或破損。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 字面意義:
“編”指古代串聯竹簡的皮條或繩子,“簡”是書寫用的竹片或木片。成語字面指斷裂的編繩和殘損的竹簡,代指不完整的文獻。
- 引申義:
泛指因曆史原因(如戰亂、火災、蟲蛀等)而殘缺的書籍、文章或文史資料。
二、出處與用法
-
曆史淵源:
- 最早見于北周庾信的《謝滕王集序啟》:“殘編落簡,并入塵埃。”
- 宋代歐陽修在《論删去正義中谶緯劄子》中亦提到:“殘編斷簡,出於屋壁。”
-
近義關聯:
與“斷簡殘編”“斷編殘簡”為同源成語,意義相近,均強調文獻的殘缺性。
三、使用場景
- 學術研究:
常用于描述古代文獻整理或考古發現中不完整的文本,如:“考古學家從墓中發掘出一些殘編斷簡,需進一步修複研究。”
- 文學創作:
可比喻零散的記憶或未完成的作品,如:“這部小說僅是殘編斷簡,作者便因病擱筆。”
四、例句參考
- 清代戴震曾言:“忠義之士,雖其殘編斷簡,人猶慕而傳之。”
- 宋代黃庭堅詩雲:“斷編殘簡伴閑居。”
五、補充說明
- 現代延伸:
該詞也可用于比喻零散的知識片段或未完成的項目,如“曆史的殘編斷簡中隱藏着無數未解之謎”。
- 相關成語:
“片紙隻字”“吉光片羽”均與文獻的珍貴殘缺性相關,但側重點略有不同。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案例,可參考歐陽修《集古錄》或陸遊《對酒》等古籍。
網絡擴展解釋二
《殘編斷簡》是指古代書籍或文件因各種原因而遺失了一部分内容,隻保留下來的是殘缺不全的片段或者摘錄。這個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如下:殘(部首:歹,筆畫:9)、編(部首:糸,筆畫:11)、斷(部首:欠,筆畫:4)、簡(部首:竹,筆畫:7)。
《殘編斷簡》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文獻資料的修複和整理。在古代,由于種種原因,許多書籍或文件的部分内容遭受了損失,隻有殘留下來的片段或者摘錄。為了盡可能地保留這些殘次資料的信息,曆代文獻工作者不斷努力進行整理和修複工作,使得後世能夠從中獲得一些有用的信息。
《殘編斷簡》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殘編斷簡」。繁體字與簡體字在字形上存在一定的差異,但意思是相同的。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根據古代漢字的演變和規範變化,「殘編斷簡」在古時候的寫法可能會有輕微的差異,但整體上仍能夠保持基本的詞意。
以下是一個例句示例:這本書的内容非常有價值,雖然殘編斷簡,但我們仍能從中獲得許多有用信息。
與《殘編斷簡》相關的組詞有「殘本」「編修」「斷章取義」「簡繁對照」等等。這些詞語都與古籍、文獻修複和整理有關。
近義詞可以是「殘篇」「殘卷」「殘半」「僞編」等詞語,它們與殘缺不全的文獻有關,但在一些細節上可能有所不同。
反義詞可以是「完整」「完備」「完整版」等詞語,它們與殘缺不全的文獻相反,意指所有内容都完整保存的版本。
希望以上的回答能夠滿足您的需求!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