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廷诘的意思、廷诘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廷诘的解释

在朝廷上诘问。 明 沉德符 《野获编·果报·尹昌隆》:“ 昌隆 初倡禪让之议,其忠邪不可知,然亦可谓冒死不顾矣。至 文皇 廷詰得免,且令辅佐储宫,则知遇亦颇不浅。”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廷诘”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在朝廷之上或公开正式的场合进行责问、质问或诘难。

据《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年版)记载,“廷诘”意为“在朝廷上诘问”。其中,“廷”指朝廷、官廷,是君臣议政的正式场所;“诘”指责问、追问、盘问。因此,“廷诘”特指在君主或高级官员面前,在正式的朝堂场合对某人进行公开的、带有责难性质的质问或追究。

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古代汉语词典》亦释“廷诘”为“在朝廷上责问”,强调其发生的特定严肃场合和行为的公开质问性质。这通常用于臣子对君主提出质疑,或君主、重臣对其他官员的行为、过失进行当面的严厉追究。

例如,在史书或奏议中可见“廷诘其过”(在朝廷上责问他的过错)、“廷诘大臣”(在朝堂上质问大臣)等用法。它体现了古代政治生活中一种正式的、公开的问责方式,带有一定的威严和压力。

网络扩展解释

“廷诘”是一个汉语词语,具体解释如下:

基本含义

“廷诘”由“廷”(朝廷)和“诘”(质问)组成,指在朝廷或正式场合对某人进行严肃的质问或审问。这一行为通常带有官方性质,常见于古代君臣之间或官员的问责场景。

出处与例句

该词最早见于明代沈德符的《野获编·果报·尹昌隆》,文中提到尹昌隆因提议“禅让”而遭明成祖(文皇)在朝廷上诘问,后因应对得当得以免罪并被重用。例句:

“昌隆初倡禅让之议……至文皇廷诘得免。”

使用场景

  1. 古代政治语境:多用于描述君主对臣子的问责,或官员之间的正式质询。
  2. 广义应用:现代可泛指严肃场合下的正式质问,如法庭、重要会议等。
  3. 文学与历史研究:常见于历史文献或古典文学中,体现权力与责任的交锋。

补充说明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野获编》原文或权威汉语词典(如沪江在线词典)的详细注解。

别人正在浏览...

阿父甂瓯吹竹错认水大官葱打紧儋舆登山涉水得休便休笃教督正方腊起义烦伤凡浊風翎覆被胳膊肘子功实构巢寒鉴涸辙枯鱼坏水环伺琥珀饧坚营贾谊鵩井井有条进荐继受畸余钧録君氏乱命纶理麻豆谩论蛮为密捕摩天楼偏不的蒲窝子岐社秋醪骑者善堕曲事热力学森密萐莆饰羔师子讨替外间顽蒙伟鉴无事哏鲜妆小时谢天地稀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