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朝廷上诘问。 明 沉德符 《野获编·果报·尹昌隆》:“ 昌隆 初倡禪让之议,其忠邪不可知,然亦可谓冒死不顾矣。至 文皇 廷詰得免,且令辅佐储宫,则知遇亦颇不浅。”
“廷诘”是一个汉语词语,具体解释如下:
“廷诘”由“廷”(朝廷)和“诘”(质问)组成,指在朝廷或正式场合对某人进行严肃的质问或审问。这一行为通常带有官方性质,常见于古代君臣之间或官员的问责场景。
该词最早见于明代沈德符的《野获编·果报·尹昌隆》,文中提到尹昌隆因提议“禅让”而遭明成祖(文皇)在朝廷上诘问,后因应对得当得以免罪并被重用。例句:
“昌隆初倡禅让之议……至文皇廷诘得免。”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野获编》原文或权威汉语词典(如沪江在线词典)的详细注解。
廷诘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在宫廷或法庭上进行审讯、质问或调查。廷指的是宫廷或法庭,诘则表示质问或审讯的行为。
廷诘由两个部首组成,廷的部首是廴(zǎi),诘的部首是讠(yán)。廷的总笔画数为4,诘的总笔画数为8。
廷诘的来源比较明确,廷是指宫廷或法庭,诘是指质问或审讯的行为。繁体字未有特定的变体。
古时候的汉字写法可能与现代稍有差异,但在廷诘这个词上并没有很大变化。
1. 法官对被告进行廷诘,以了解案件真相。
2. 皇帝在宫廷上对内臣进行诘问。
组词:廷察、廷问、诘责、诘审。
廷诘的近义词有审讯、质询、审问。廷诘的反义词没有固定的词语,可以依据语境选择。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