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罩有竹籠的取暖的熏爐。 宋 陸遊 《杭頭晚興》詩之二:“篝鑪火煖牀敷穩,卧聽黃鴉穀穀聲。”
“篝鑪”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進行解釋:
篝鑪(拼音:gōu lú)指罩有竹籠的取暖熏爐,主要用于古代取暖或熏香。其中“篝”指竹籠,“鑪”同“爐”,兩者結合表示一種帶有竹制罩子的爐具。
該詞見于宋代詩人陸遊的《杭頭晚興》詩之二:“篝鑪火煖牀敷穩,卧聽黃鴉穀穀聲。”,描繪了冬日用篝鑪取暖、卧床聽鴉鳴的閑適場景。
字形與讀音
易混淆概念
部分資料(如)提到“篝鑪”象征“聚集人才、共同奮鬥”,但此解釋與主流文獻存在差異,可能是對另一詞彙的誤讀或引申義,需謹慎參考。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查看相關詩詞注解或古代器物考據資料。
《篝鑪》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它既可作名詞,表示一種燒火用的器具,又可作動詞,表示生火、燒煤等動作。
《篝鑪》的部首分别是“竹”和“金”,它們的拆分和筆畫分别為:
《篝鑪》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冶煉鐵器的時期,據說最早由商代的鑄造工藝發展而成。而繁體字“鎏鑪”在一些傳統文化中有時也使用,意義相同,隻是對字形進行了繁簿加工。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經曆了演變和改變。根據曆史記錄,篝鑪在古時候的寫法如下:
篝:缶+腳字旁
鑪:金+劣字旁
1.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馀黃鶴樓。《篝鑪樂府·黃鶴樓》
2. 黑煙袅袅升起,篝鑪中跳動着火苗。
1. 篝火:指燒在篝鑪中的火焰。
2. 篝火晚會:指以篝鑪中的火光為主題的聚會活動。
爐火,火爐,燃火
爐灰,火滅,熄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