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貼役的意思、貼役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貼役的解釋

謂補足該服役的天數。《明律·斷獄·徒囚不應役》:“凡鹽場、鐵冶拘役徒囚,應入役而不入役,及徒囚因病給假,病已痊可,不令計日貼役者,過三日,笞二十,每三日加一等,罪止杖一百。”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貼役是漢語中的一個曆史性詞彙,特指中國古代賦役制度中的一種形式,即百姓通過繳納銀錢代替親身服勞役。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字義解析

  1. 本義為“補償”“補貼”,此處引申為“以財物抵償”。

  2. 指官府強制征發的無償勞役(如修河道、築城牆等)。

    合稱“貼役”,即以繳納銀錢替代親身服役的制度。

二、曆史制度背景

貼役主要流行于明清時期,是“均徭法”的組成部分:

三、文獻例證

  1. 《明史·食貨志》:

    “役曰裡甲,曰均徭……民有貼役之費,而官府充其值。”

    指百姓繳納貼役銀錢,官府以此雇傭勞力。

  2. 清代地方志記載(如《乾隆江南通志》):

    州縣財政條目中列有“貼役銀”專項,用于支付公共工程的雇工費用。

四、相關概念辨析

權威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第6卷,第143頁

    定義:“貼役,謂以錢財抵充力役。”

  2. 《中國賦役制度史》(陳鋒著,武漢大學出版社)

    第四章詳述明清貼役制度的實施背景及社會影響。

  3. 《明史·食貨志》中華書局點校本

    原始史料記載役制改革脈絡。

(注:因古籍原文無直接網絡鍊接,建議通過圖書館或學術數據庫檢索上述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

“貼役”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古代詞彙,具體解釋需結合語境:

一、法律術語中的含義(主要用法)

指補足應服役的天數,常見于古代律法條文。例如《明律·斷獄·徒囚不應役》規定:若囚徒因病請假後康複,需按日補足未完成的服役天數,否則相關人員将受罰。

二、成語釋義(少數文獻記載)

個别詞典(如)将其定義為成語,意為“被迫承擔責任或負擔,無法擺脫”,用“貼”表示依附、“役”表示勞役來比喻困境。但此用法未見于權威曆史文獻或主流詞典,可能是現代引申解讀。


注意:若在古籍(如法律文書)中見到該詞,應優先采用“補足服役天數”的釋義;若現代語境中使用,需結合上下文判斷是否為比喻性表達。建議查閱《明律》等原始法典或權威曆史詞典進一步驗證。

别人正在浏覽...

暗下逼越慘黛抽導出聲單兵典傳定亂芳罇豐劍風行電擊割析關系推理瑰潤颔車航标燈合祔将就監制緝穆金苞金花帖子酒京捐世劇部康哉之歌考劾睽攜劆洗鹿麛魯陽麾戈綠茶悶答孩彌勒弭散母夜叉歐惡欺君罔上輕口輕舌窮年累月乞巧節球壇三寸金蓮三工官三元客生齒食工水火無情似類素氣枱盤堂皇正大同休推搡王官伯妄尉亡珠烏寶無雙寫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