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彌勒的意思、彌勒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彌勒的解釋

梵語Maitreya音譯,意譯“慈氏”。著名的未來佛。我國的 彌勒 塑像胸腹坦露,面帶笑容。傳說 五代 時 布袋和尚 是其化身。《彌勒下生經》:“将來久遠, 彌勒 出現,至真等正覺。” 唐 窺基 《觀彌勒上生兜率天經贊》:“又念 彌陀 、 彌勒 ,功德無有差别。” 宋 黃庭堅 《病起荊江亭即事》詩之九:“形模彌勒一 布袋 ,文字江河萬古流。” 陳世宜 《醉歌》:“ 彌勒 開口作憨笑,金剛怒目将譙訶。” 魯迅 《彷徨·示衆》:“胖大漢後面就有一個 彌勒佛 似的更圓的胖臉。”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彌勒是漢語中的一個專有名詞,具有深厚的宗教文化内涵,主要包含以下釋義:

  1. 梵語音譯詞

    源于梵語“Maitreya”,音譯為“彌勒”,意譯為“慈氏”。在佛教中特指彌勒菩薩(未來佛),即釋迦牟尼佛預言将在未來成佛、度化衆生的菩薩。其名號蘊含“慈悲”之意,象征大乘佛教的濟世精神。

    來源:《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佛學大辭典》(丁福保編)。

  2. 佛教信仰中的未來佛

    彌勒被視為佛教“三世佛”中的未來佛,據《彌勒上生經》《彌勒下生經》記載,現居兜率天淨土,将在釋迦牟尼佛滅度後五十六億七千萬年降臨人間,于龍華樹下成佛,普度衆生。此信仰在漢傳佛教中影響深遠,形成“彌勒淨土”思想。

    來源:《中華佛教百科全書》(藍吉富主編)、中國佛教協會《佛教常識答問》(趙樸初著)。

  3. 中國化的彌勒形象演變

    隋唐以後,彌勒形象逐漸本土化。五代後梁時期,浙江奉化僧人契此(布袋和尚)被尊為彌勒化身,其笑口常開、袒腹負袋的造型成為民間普遍供奉的“大肚彌勒佛”,象征寬容、吉祥與福運。這一形象體現了佛教與中國傳統文化的融合。

    來源:《中國佛教史》(任繼愈主編)、《中國宗教通史》(牟鐘鑒等著)。

  4. 相關文化符號與詞彙衍生

    • 彌勒淨土:指彌勒所在的兜率天淨土,信徒發願往生之地。
    • 龍華三會:彌勒成佛後三次說法度衆的典故。
    • 布袋和尚:彌勒漢化形象的直接來源,常見于寺廟天王殿。

      來源:《佛光大辭典》(星雲大師監修)、敦煌研究院《敦煌石窟藝術研究》。

“彌勒”一詞既是梵語音譯的專名,更承載了佛教中未來救世主的信仰核心,并在中國演化出獨特的文化象征,深刻影響了宗教藝術與社會民俗。

網絡擴展解釋

“彌勒”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語,其解釋需結合宗教、文化和現代語境:

一、宗教釋義

  1. 梵語音譯與未來佛
    “彌勒”源自梵語“Maitreya”,音譯為“彌勒”,意譯為“慈氏”,是佛教中的未來佛,被視為繼釋迦牟尼佛之後的下一尊佛。據《彌勒下生經》記載,彌勒将在未來降生人間普度衆生。

  2. 形象特征
    中國佛教中的彌勒塑像常以“胸腹袒露、滿面笑容”的形象出現,象征包容、慈悲與喜悅。這一形象與五代時期布袋和尚(契此)的傳說相關,民間認為布袋和尚是彌勒的化身。


二、文化衍生意義


三、其他相關

總結

“彌勒”的核心含義仍圍繞佛教未來佛展開,其文化形象和衍生意義均源于宗教背景。如需深入了解佛教相關習俗,可參考彌勒佛聖誕日(農曆正月初一)的慶典傳統。

别人正在浏覽...

飽腹備列采畫鼂不及夕衩袒陳物出鋒頭垂念辭嚴氣正脆亮疊變訪親問友訪善沸瀉焚靡憤切分憂服膺根基乖方廣交會歸去來子古馗故事片恒言謊説火稻餞春雞皮鶴發慨慨攔門裡宰鲈鄉茅縮美稱偭規錯矩面盤毆駡陪拜硼砰骈白情書七竅玲珑全始全終社宮申定生放神話故事書課縮頭鯿貪求無已藤條渟濙團蕉兔頭獐腦畏附文武向中顯患小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