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欺騙蒙蔽君上。 元 楊朝英 《叨叨令·歎世》曲:“他待學欺君罔上 曹丞相 ,不如俺葛巾漉酒 陶元亮 。”《三國演義》第二回:“四方盜賊并起,侵掠州郡。其禍皆由十常侍賣官害民,欺君罔上。”《綠野仙蹤》第三回:“則 張翀 造言生事之迹實,而欺君罔上之罪定矣。” 郭沫若 《高漸離》第三幕:“你明明在欺君罔上,窩匪通敵。”
“欺君罔上”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含義
指通過欺騙、蒙蔽的手段,使君主或上級失去正确判斷力,以達到個人目的。該詞帶有明顯貶義,常用于批判臣子對君主不忠或下屬對上級不誠的行為。
2. 出處與典故
3. 結構解析
4. 用法與延伸
5. 例句參考
該成語至今仍具現實意義,警示權力關系中的誠信與透明度。
《欺君罔上》是指對君主進行欺騙,使其誤入歧途。該詞語有貶義,用來形容欺騙君主的行為,通常用來批評那些不忠誠或欺瞞君主的人。
《欺君罔上》這個詞由"欺"、"君"、"罔"、"上"四個漢字組成。其中:
- "欺"的部首為"讠",總共5畫
- "君"的部首為"口",總共7畫
- "罔"的部首為"網",總共13畫
- "上"的部首為"一",總共1畫
《欺君罔上》這個詞出自古代中國的文學作品《左傳》。在《左傳》中,這個詞被用來批評那些欺瞞君主、誤導君主的臣子。
《欺君罔上》的繁體字為「欺君罔上」。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不同。然而,對于《欺君罔上》這個詞來說,在古代和現代的寫法沒有明顯區别。
示例1: 他通過虛假的言辭,成功地欺君罔上,使得國家陷入了混亂之中。
示例2: 這些奸臣為了達到自己的私利,不惜欺君罔上,讓君主做出了錯誤的決策。
近義詞: 欺上瞞下、欺天罔地、欺世罔名
反義詞: 忠臣、正直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