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ake do with make the best of;put up with] 對事物不太滿意,勉強適應;湊合
衣服稍微小一點,你将就着穿吧
(1).勉強。語出《詩·周頌·訪落》:“将予就之,繼猶判渙。” 朱熹 集傳:“将使予勉強以就之,而所以繼之者,猶恐其判渙而不合也。” 元 鄭廷玉 《忍字記》楔子:“罷罷罷,喒将就的飲幾杯。” 茅盾 《委屈》:“不,今天找出一件嫁時的衣服,全新的。我想可以拿出去改一改,将就對付了再說。”
(2).遷就。 宋 呂祖謙 《與陳同甫書》:“或雖知其非誠,而将就借以集事,到得結局,其弊不可勝言。” 元 關漢卿 《窦娥冤》楔子:“孩兒,你也不比在我跟前,我是你親爺,将就的你。” 老舍 《龍須溝》第一幕:“你不将就,你想跟你姐姐一樣,嫁出去永遠不回頭!”
(3).引申為應付。《英烈傳》第五回:“家貧也備不得齊整棺木,隻得草率将就。”
(4).接近。 明 郎瑛 《七修類稿·天地一·歲月陽名》:“﹝太歲﹞在辛曰重光。重,再也;光,新也。言萬物将就成熟而再新也。”
“将就”是一個常用的漢語口語詞彙,表示在條件有限或不滿意的情況下,勉強接受或適應某種事物或狀态,帶有“降低标準”“湊合”的含義。
接受事物
適應他人
降低标準
将就是一個常用的詞語,意思是對不完全符合期望的事物或情況願意接受或適應。該詞語由“将”和“就”兩個字組成。
“将”字的部首是“寸”,總共有9個筆畫。
“就”字的部首是“尢”,總共有12個筆畫。
“将”字最初的意思是統帥、執行,在古代軍事指揮中使用得很多。後來,逐漸引申為接受、采納的意思。而“就”字的本義是斜放、安置。将就這個詞語源于古代用兵之時,指的是将軍充分利用周圍的條件,對戰場上的局勢進行調整和利用。
将就在繁體字中為“將就”。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将就的寫法稍有不同。将字的上方有一個“寸”字,即将字的部首,下面是從左到右、從上到下的三個橫折,類似于一個平面圖的三條邊。就字的上方是“爾”字頭,下面是兩個“臼”字旁,整體形狀稍微複雜。
1. 他的要求過高,沒辦法,隻能将就一下了。
2. 雖然這個房子不是特别理想,但是将就住吧。
3. 在設計這個産品的過程中,由于時間緊迫,隻能将就一些細節上的問題。
将就者、将就态度、将就之心
妥協、妥善、遷就
堅持、不妥協、不妥善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