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夜叉的意思、母夜叉的詳細解釋
母夜叉的解釋
[an ugly shrew or vixen] 比喻兇悍的婦女
詳細解釋
比喻兇悍的婦女。《水浒傳》第二七回:“隻因義勇真男子,降伏兇頑 母夜叉 。”此指 孫二娘 。 老舍 《駱駝祥子》十五:“他哼了一聲,沒法子!他知道娶來一位母夜叉。” 周立波 《暴風驟雨》第二部六:“ 白 家屋裡的是個惹不起的母夜叉。”參見“ 夜叉 ”。
詞語分解
- 母的解釋 母 ǔ 媽媽,娘:母親。母性。母系。慈母。母憂(稱母親去世)。 對女性長輩的稱呼:姑母。舅母。 雌性的,與“公”相對:母雞。 事物據以産生出來的:母國。母校。母音(元音)。 一套東西中間可以包含其他部
- 夜叉的解釋 ∶能啖鬼或捷疾鬼,*********所說的一種 * 惡鬼或騰飛空中、速疾隱秘之惡鬼。原為印度神話中一種半神的小神靈 ∶比喻相貌丑陋、兇惡的人詳細解釋.梵語的譯音。佛經中一種形象丑惡的鬼,勇健暴惡,能食人,後受佛之
網絡擴展解釋
“母夜叉”是一個中文詞彙,主要用來形容性格兇悍、潑辣的女性。以下從詞源、定義、文學形象及現代用法四方面詳細解釋:
一、詞源與演變
- 梵語起源
“夜叉”源自梵語“yachi”,在印度神話中是半神類生物,具有“勇健、敏捷”的特性,最初對人類友善。但傳入中國後,“夜叉”逐漸被妖魔化,成為丑陋、兇惡的代名詞。
- 結合“母”的衍生
“母夜叉”一詞最早見于《水浒傳》,特指孫二娘這一角色。該詞将“母”與“夜叉”結合,專指女性中的兇悍者,後成為固定俗語。
二、核心定義
- 基本含義:比喻外表丑陋且性格兇悍的婦女,帶有明顯貶義。
- 與“母老虎”的差異
兩者均形容強勢女性,但“母夜叉”更強調外貌的丑陋與性格的極端潑辣,而“母老虎”有時可作昵稱,帶有調侃或可愛成分。
三、文學形象與典故
- 《水浒傳》中的孫二娘
她是“母夜叉”的典型代表,武藝高強、行事果決,經營黑店時手段狠辣。這一形象使“母夜叉”成為潑辣女性的代名詞。
- 其他文學作品
如宋代話本《楊溫攔路虎傳》中的“山東夜叉”李貴,進一步強化了“夜叉”與勇猛、兇悍的關聯。
四、現代語境中的使用
- 文化延伸
當代影視作品(如電影《Nightbitch》)用“母夜叉”形容女性在壓力下的性格轉變,反映該詞在文化中的持續生命力。
- 使用建議
該詞具有冒犯性,需謹慎使用。若需描述女性強勢性格,可選用“女強人”“雷厲風行”等中性詞彙替代。
參考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母夜叉》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母夜叉》這個詞在漢語中指的是一個女性妖怪,形容她丑陋兇惡,具有惡劣妖力。在傳說中,母夜叉常常和食屍鬼一起出現,成為人們的噩夢。
拆分部首和筆畫
《母夜叉》這個詞由“母”、“夜”和“叉”三個部首組成。其中,“母”部表示女性,夜和叉則是形聲兼義字,用于表示詞義。“夜”的筆畫為8,叉的筆畫為4。
來源和繁體
《母夜叉》這個詞最早見于中國古代文獻《山海經》中,描述了山海之間各種奇異詭異的生物。它的繁體字為「母夜叉」。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根據《說文解字》,《母夜叉》的古漢字寫法為「虬」作旁聲,「母、乑」作本義。這種寫法在現代已經不再使用。
例句
1. 那個女演員在電影中扮演了一個母夜叉的角色,十分吓人。
2. 這個故事裡有一個母夜叉,她總是生氣地追着小孩子。
組詞
1. 母後:指母親。
2. 夜行:指夜間行動。
3. 叉道:指分叉的道路。
近義詞
1. 女妖:指女性妖精。
2. 妖怪:形容丑陋兇惡的超自然生物。
反義詞
男神:指非常帥氣和有魅力的男性。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