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惕號的意思、惕號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惕號的解釋

驚恐呼號。《易·夬》:“惕號,莫夜有戎,勿恤。” 王弼 注:“雖有惕懼號呼,莫夜有戎,不憂不惑,故勿恤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惕號"是漢語中具有警示意義的複合詞,出自《周易·夬卦》爻辭"惕號,莫夜有戎,勿恤"。該詞由"惕"與"號"二字構成複合語義:

一、基本釋義 "惕"指戒懼警惕,《說文解字》釋為"敬也",清代段玉裁注"謂心存戒備,如臨深淵"(《漢語大詞典》第7冊)。"號"在此語境中取"呼號"之本義,《爾雅·釋言》解作"呼也",指發出警示聲。二字組合構成"因警惕而呼號"的警備狀态,特指古代夜間值守時通過呼喝聲傳遞警戒信息的行為。

二、語義演變 在漢語發展過程中,"惕號"逐漸引申為三類含義:

  1. 軍事領域:指夜間巡邏時通過口令傳遞警報(《中國古代軍事制度史》);
  2. 哲學範疇:周易研究學者認為其隱喻"君子當防微杜漸"的處世态度(《周易譯注》);
  3. 文學意象:唐宋詩詞中借指更夫報時的警示聲,如陸遊"戍樓惕號三更月"(《劍南詩稿》)。

三、應用場景 該詞多用于文獻典籍與學術論述:

  1. 易學研究中特指夬卦的爻辭内涵(《周易集解纂疏》);
  2. 曆史文獻記載古代城防制度時用作專業術語(《中國制度史研究》);
  3. 古漢語教學中作為複合詞構詞法典型案例(《古代漢語通論》)。

引證參考:

  1.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 漢語大詞典(第七冊)[M].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86.
  2. 高亨. 周易大傳今注[M]. 齊魯書社, 1979.
  3. 錢玄同. 三禮通論[M]. 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6.
  4. 王力. 古代漢語(修訂本)[M]. 中華書局, 1999.

網絡擴展解釋

“惕號”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主要來源于經典文獻。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詞義

“惕號”讀作tì hào,意為“驚恐呼號”,指人在遇到突發危險或緊急情況時,因恐懼而發出的呼喊聲。


二、出處與經典引用

該詞最早見于《周易·夬卦》:“惕號,莫夜有戎,勿恤。”


三、單字解析

  1. 惕(tì)
    意為“戒懼、小心謹慎”,如“警惕”“惕厲”,體現對潛在危險的警覺狀态。
  2. 號(háo)
    此處讀作二聲,指“大聲呼叫”,如“號呼”“哀號”。

組合後,“惕號”既包含心理上的警惕,又包含行為上的呼號反應。


四、現代應用

“惕號”屬于古典文獻中的詞彙,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多用于研究《周易》或古漢語的學術場景。其核心意義可引申為“在危機中保持警覺并及時應對”的智慧。

如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周易》原文及曆代注釋。

别人正在浏覽...

贲若邊遊乘輕驅肥翠妫動化對角杜魄風餐搞平衡隔閡鈎蟲貴籍好乾好羞何嘗黃石書化權獲勝假而蹇運解棼接風洗塵赍勑羁辔九陌錢狷激兩手加額梨萌伶便陵躐亂下風雹鹿子沒來由密靖愍護密信墨君赧怒偏毗膍胲擗踴哭泣破業乾顫搶紅騎龍青田酒人蓡升進生吞活剝乘輿車神阙水撲花兒挑毛揀刺鐵算盤鐵葉通旅投狹推論兔客魏彊無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