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牛胃與牛蹄。古代臘祭時的祭品。《莊子·庚桑楚》:“臘者之有膍胲,可散而不可散也。” 成玄英 疏:“膍,牛百葉也。胲,備也,亦言是牛蹄也。臘祭之時,牲牢甚備,至於四肢五藏,并皆陳設。祭事既訖,方復散之,則以散為是;若其祭未了,則不合散,又以散為不是。”後亦用以比喻雖然需要但不必稱道的東西。 清 黎松門 《<續闆橋雜記>序》:“竊得腦胲一臠,便自詡為瓣香。”
“膍胲”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讀音為pí hǎi,具體含義和用法如下:
指牛的胃(百葉)和蹄子,是古代臘祭(年終祭祀)時的重要祭品。根據《莊子·庚桑楚》記載:“臘者之有膍胲,可散而不可散也。” 成玄英在注釋中解釋:“膍”為牛胃(百葉),“胲”為牛蹄。祭祀時需完整陳列牲體内髒與肢體,儀式結束後方可分解。
後世用“膍胲”比喻雖有必要但無需特别稱道的事物。例如清代黎松門曾以此詞表達對某些事物的輕蔑态度,暗指其功用有限或價值不高。
該詞現代已極少使用,多見于古籍或研究文獻中。如需深入理解,建議結合《莊子》原文及相關注釋分析。
《膍胲》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意為“胸部肌肉結實堅硬,有力量”。它描述了一個人的胸部肌肉特别發達、結實有力的身體狀态。
《膍胲》的部首是“⺼”(肉)和“⼼”(心),分别代表肉和心。它由16個筆畫組成。
膍胲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字林》一書中,是明代秦石磬編寫的字書。在繁體字中,膍胲的寫法為「脾胃」。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膍胲的形狀略有變化。它的部首“⺼”(肉)寫得更加像實物,而“⼼”(心)的形狀也與現代有所不同。
1. 他經常鍛煉身體,所以膍胲特别明顯。
2. 這位拳擊手的膍胲堪稱完美,每次出拳都充滿力量。
組詞:膍膘、胲胡、胲哨、胲水
近義詞:筋肉、強健、發達
反義詞:衰弱、消瘦、無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