惕号的意思、惕号的详细解释
惕号的解释
惊恐呼号。《易·夬》:“惕号,莫夜有戎,勿恤。” 王弼 注:“虽有惕惧号呼,莫夜有戎,不忧不惑,故勿恤也。”
词语分解
- 惕的解释 惕 ì 戒惧,小心谨慎:警惕。惕惧。惕惕。惕厉(心怀戒惧。亦作“惕砺”)。 疾速:“一日惕,一日留”。 笔画数:; 部首:忄; 笔顺编号:
- 号的解释 号 (號) à 名称:国号。年号。字号。 指人除有名、字之外,另起的别称:别号(如“李白,字太白,号号青莲居士”)。 标志:记号。 排定的次序或等级:编号。号码。 扬言,宣称:号称(a.名义上是;b.
专业解析
"惕号"是汉语中具有警示意义的复合词,出自《周易·夬卦》爻辞"惕号,莫夜有戎,勿恤"。该词由"惕"与"号"二字构成复合语义:
一、基本释义
"惕"指戒惧警惕,《说文解字》释为"敬也",清代段玉裁注"谓心存戒备,如临深渊"(《汉语大词典》第7册)。"号"在此语境中取"呼号"之本义,《尔雅·释言》解作"呼也",指发出警示声。二字组合构成"因警惕而呼号"的警备状态,特指古代夜间值守时通过呼喝声传递警戒信息的行为。
二、语义演变
在汉语发展过程中,"惕号"逐渐引申为三类含义:
- 军事领域:指夜间巡逻时通过口令传递警报(《中国古代军事制度史》);
- 哲学范畴:周易研究学者认为其隐喻"君子当防微杜渐"的处世态度(《周易译注》);
- 文学意象:唐宋诗词中借指更夫报时的警示声,如陆游"戍楼惕号三更月"(《剑南诗稿》)。
三、应用场景
该词多用于文献典籍与学术论述:
- 易学研究中特指夬卦的爻辞内涵(《周易集解纂疏》);
- 历史文献记载古代城防制度时用作专业术语(《中国制度史研究》);
- 古汉语教学中作为复合词构词法典型案例(《古代汉语通论》)。
引证参考:
- 汉语大词典编纂处. 汉语大词典(第七册)[M].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6.
- 高亨. 周易大传今注[M]. 齐鲁书社, 1979.
- 钱玄同. 三礼通论[M].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
- 王力. 古代汉语(修订本)[M]. 中华书局, 1999.
网络扩展解释
“惕号”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主要来源于经典文献。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词义
“惕号”读作tì hào,意为“惊恐呼号”,指人在遇到突发危险或紧急情况时,因恐惧而发出的呼喊声。
二、出处与经典引用
该词最早见于《周易·夬卦》:“惕号,莫夜有戎,勿恤。”
- 语境解析:此句描述在深夜遭遇敌军突袭时,人们惊恐呼号,但因早有警惕而不必过于担忧。
- 王弼注:“虽有惕惧号呼,莫夜有戎,不忧不惑,故勿恤也。” 强调即使面对突发危机,只要保持警觉,便无需过度恐慌。
三、单字解析
- 惕(tì)
意为“戒惧、小心谨慎”,如“警惕”“惕厉”,体现对潜在危险的警觉状态。
- 号(háo)
此处读作二声,指“大声呼叫”,如“号呼”“哀号”。
组合后,“惕号”既包含心理上的警惕,又包含行为上的呼号反应。
四、现代应用
“惕号”属于古典文献中的词汇,现代汉语中极少使用,多用于研究《周易》或古汉语的学术场景。其核心意义可引申为“在危机中保持警觉并及时应对”的智慧。
如需进一步探究,可参考《周易》原文及历代注释。
别人正在浏览...
百籁薄少冰文博徒不觉技痒逞誉村卷蹈咏打探灯塔敦煌变文防慎丰庸分身术俯稽负课恭奴功行龟溺寒葩合本黑厮鸿延回锋健举胶臈荆蓁谨节举意坎坷科举炼金术里门灵透流阴龙脉马蓟霿淞面薄名驹暮气内隐虐戏鸟道羊肠凭虚祈珥妻谒三叉口三角恒等式散民褷翎失算首难首逆私憾私重讬大剜肉成疮违别畏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