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閡的意思、隔閡的詳細解釋
隔閡的解釋
[estrangement;alienation] 情意不相通,彼此思想有距離
感情隔閡
詳細解釋
(1).謂被阻隔。 晉 江統 《徙戎論》:“縱有猾夏之心,風塵之警,則絶遠中國,隔閡山河,雖為寇暴,所害不廣。”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言語》:“ 劉琨 雖隔閡寇戎,志存本朝。” 唐 李邕 《五台山清涼寺碑》:“寒暑隔閡於簷楣,雷風擊薄於軒牖。”
(2).阻隔。 清 薛福成 《密陳帕米爾情形片》:“ 英 冀 中國 得地稍多,支格其間;可隔閡 俄 兵之南下。”
(3).隔膜,互不了解。 三國 魏 曹植 《求通親親表》:“隔閡之異,殊於 胡 越 。” 楊朔 《滇池邊上的報春花》:“多少年來在各民族間造成的隔閡和冤仇逐漸消失,互相建立起手足般的感情。”
詞語分解
- 隔的解釋 隔 é 遮斷:隔開。隔離。隔絕。隔斷。阻隔。 相去有一段距離:隔壁。隔年。隔行(俷 )。隔岸觀火(喻見人遇到困難,漠不關心,采取觀望或看熱鬧的态度)。隔牆有耳。 思想感情有距離:隔閡。隔膜。隔心。
- 閡的解釋 閡 (閡) é 阻隔不通:隔閡。 筆畫數:; 部首:門; 筆順編號: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隔閡漢語 快速查詢。
網絡擴展解釋
“隔閡”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gé hé,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詳細解析:
一、基本含義
指因心理、文化或社會差異導緻人與人之間産生情感疏離或思想距離的狀态。例如:
- 情感隔閡:夫妻因長期冷戰而無法溝通();
- 文化隔閡:不同地域習俗差異引發誤解()。
二、詞源與演變
- 字義解析:
- “隔”:意為“阻隔”“分離”;
- “閡”:本義為“從門外關門”,引申為“障礙”()。
- 曆史出處:
- 最早見于《金史·食貨志三》,指銅錢與鐵錢因地域阻隔不得流通();
- 三國時期曹植在《求通親親表》中用“隔閡”形容人際疏離()。
三、近義詞與反義詞
- 近義詞:隔膜、疏離(程度較輕)、傾軋();
- 反義詞:融洽、親密、和諧()。
四、使用場景與示例
- 人際層面:因缺乏溝通而産生誤解,如“冷戰加深了他們的隔閡”;
- 社會層面:跨文化群體因價值觀不同難以融合();
- 文學引用:如《世說新語》中描述劉琨雖身處戰亂仍心系朝廷的“隔閡”()。
五、與“隔膜”的差異
兩者均表示情感距離,但“隔閡”程度更重,常指難以調矛盾,而“隔膜”偏向暫時的疏遠()。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語境用法或經典文獻案例,可參考《金史》《三國志》等古籍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隔閡(gé hé)是指人與人之間心理、情感上的距離和疏遠感。隔閡的拆分部首是阝(阜)和紮,總計有17畫。該詞源自古代漢語,是由“阜”(意為土堆)和“紮”(意為切斷)兩個字形合并而成。在繁體字中,隔閡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沒有改變。在古代漢字寫法中,隔閡的表達形式有所不同,以現代漢字寫法為例,其中的“阜”在古代寫法中通常寫作“邑”,而“紮”在古代寫法中一般寫作“乚”。衍生詞有隔膜、隔離等。與隔閡意思相近的詞有隔絕、隔斷,反義詞可以是親近、融洽等。以下是一個例句:“他們之間的隔閡越來越大,再也找不到共同語言了。”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