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鐵制驅馬物。形如竹節。 元 薩都剌 《寒夜聞角》詩:“野人一夜夢入塞,走馬手提鐵節鞭。” 殷孟倫 朱廣祁 校注:“鐵節鞭, 唐 李昌符 有《詠鐵馬鞭》詩,其序雲:‘ 長慶 二年, 義成軍 節度使 曹華 進,且曰得之 汴水 ,有字,刻“ 貞觀 四年 尉遲敬德 ”諸字。’時 戎昱 亦共詠此題,則一馬鞭而已。第其鞭製倣竹節為之,亦名節鞭,總指驅馬物,并非兵仗。”
鐵節鞭是中國古代兵器分類中的一種多節型打擊器械,其名稱由材質與形制特征組合而成。根據《漢語大詞典》對"鞭"字的釋義,該兵器屬于"以鐵或木制成,由多節組成的軟兵器",其核心特征體現在"鐵質"與"節狀結構"兩個層面。
從形制構造分析,鐵節鞭通常由五至十三節不等的鐵質短棒組成,各節之間以鐵環串聯,末端裝有握柄。這種設計使其兼具鈍器擊打功能和軟兵器的柔韌特性,《中國冷兵器圖譜》記載其長度多在1.2-1.5米之間,單節長度隨總節數增減而變化。
曆史文獻顯示,鐵節鞭的實戰應用可追溯至唐代軍制,宋代《武經總要》将其歸入"鐵鍊夾棒"類兵器。其使用技法包含劈、掃、纏、絞等動作,明代軍事典籍《紀效新書》特别強調該兵器對騎兵的克制作用,指出"鞭之所至,可折馬足"的戰術價值。
在文化象征層面,鐵節鞭作為傳統武術器械,至今仍在八卦掌、少林拳等流派傳承。北京體育大學武術學院館藏實物顯示,其形制演變反映了中國古代冶金工藝與軍事戰術的協同發展。現代武術競賽中,鐵節鞭套路被列為傳統器械比賽項目,相關技法載入《中華武術大辭典》器械篇。
“鐵節鞭”一詞的含義需結合曆史文獻和不同語境綜合理解,主要包含以下兩類解釋:
驅馬工具
根據漢典等權威資料,鐵節鞭是古代一種鐵制的驅馬器具,形似竹節,主要用于駕馭馬匹。元朝詩人薩都剌在《寒夜聞角》中提到“走馬手提鐵節鞭”,印證了其作為馬具的用途。唐代李昌符的《詠鐵馬鞭》也表明,此類器具多刻有銘文,但并非兵器。
形制特征
其名稱源于外形,鞭身由多節鐵條連接,類似竹節結構(部分文獻稱“節鞭”),長度靈活,便于單手使用。
武術武器
在民間武術或文學作品中,鐵節鞭被描述為一種兵器,如《三國演義》中黃蓋使用的鐵鞭(與鐵節鞭可能混用),具有攻擊性功能。但需注意,這種用法更多是後世對“鞭”類武器的泛化,與曆史記載的馬具屬性存在差異。
成語誤用
部分資料提到“鐵節鞭”象征堅定不移的品質,但此說法缺乏廣泛文獻支持,可能是現代引申的比喻義,需謹慎使用。
柏裝本州慘惡成活恥懼臭架子傳唱疵釁調平頂事豐功茂德分文未取負箧芙蓉鎮高架道路橋攻略冠部谷谷呱含混橫參和雨嘩啦棒僭侈绛缯焦煎金光草九牢浚文峻用拒轍括次懶人老扈鹿死不擇蔭律詩名倫内外學嫩晴牛糞判讀秋麥桡人搔爬逝物使嘴使舌水丹水火不避束手無策寺壁祀竈日俗名太極踏屣銅陵沃土相過相宣蕭丘虓士謝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