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鹿死不擇音 ”。
“鹿死不擇蔭”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lù sǐ bù zé yīn,其核心含義可總結為以下内容:
該成語多用于書面或正式語境,強調客觀困境下的不得已,而非主觀上的草率。實際使用時可結合具體情境,突出緊迫性與無奈感。
《鹿死不擇蔭》是一個成語,意思是鹿死在陽光下,不會去樹蔭下遮蔽自身。這個成語比喻人不肯追隨成功者,而甯願在失敗者中找到一點優越感。
拆分部首:鹿(166)死(78)不(28)擇(64)蔭(140)
部首和筆畫:鹿(鹿字旁,12畫)死(殳字旁,6畫)不(一點水部,4畫)擇(扌部,9畫)蔭(艹字底,12畫)
來源:這個成語起源于《荀子·勸學》。最早的意思是鹿在草地上死去,不去樹蔭下躲避。後來逐漸引申為比喻人不願追隨成功者,甯願在失敗者中找到一點優越感。
繁體字:鹿死不擇蔭
古時候漢字寫法:鹿死不擇蔭
例句:他是個鹿死不擇蔭的人,甯願自己過得痛苦也不願意追求成功。
組詞:鹿皮、鹿角、死亡、不擇、蔭庇
近義詞:甯願一人單獨、甯願自食其力
反義詞:争當陽光下的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