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ushi,a poem of eight lines] 中國舊詩體裁之一,形成于唐朝,每首詩八句,二、四、六、八句要押韻,三四兩句、五六兩句要對偶,字的平仄有定規,有五律(五個字一句)、七律(七個字一句)兩種
詩體名。近體詩的一種。起源于 南北朝 ,成熟于 唐 初。格律要求嚴格。分五言、七言兩種,簡稱五律、七律。以八句為定格。每句有一定的平仄格式;雙句押韻,以押平聲為常,首句可押可不押。中間四句除特殊情況外必須對偶。亦偶有六律。其句數在八句以上者稱排律。《新唐書·文藝上·杜甫傳贊》:“ 唐 興,詩人承 陳隋 風流,浮靡相矜。至 宋之問 、 沉佺期 等,研揣聲音,浮切不差,而號‘律詩’,競相襲沿。” 宋 洪適 《<元氏長慶集>原跋》:“聲勢沿順,屬對穩切者為律詩,以七言、五言為兩體。” 清 王應奎 《柳南隨筆》卷三:“律詩起於初 唐 ,而實肧胎於 齊 梁 之世。”
律詩是中國傳統詩歌的一種體裁,屬于近體詩範疇,因格律要求嚴格而得名。以下是詳細解釋:
律詩是唐代成熟的高度格律化詩歌形式,通過固定的字數、押韻、平仄和對仗規則,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對中國文學影響深遠。
律詩是一種古代漢字詩歌形式,起源于唐朝,是一種有規定的字數、韻律和節奏的詩歌。律詩通常由四言或者八言組成,以其優美的音韻和完美的結構而聞名。
律詩的拆分部首是彳、言、心,拆分筆畫是7畫。
律詩起源于古代中國文學的發展過程中,最初在先秦時期已有類似的詩歌形式出現。然而,真正形成并發展壯大的律詩是在唐朝。唐朝的文化繁榮為律詩的誕生和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
“律詩”在繁體中文中的表示為「律詩」。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律詩”通常以篆書形式寫為「律詩」。
唐代詩人杜甫的一首律詩《月夜憶舍弟》: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律令、法律、音律、律己、律動
絕句、詞、詩歌、韻文
散文、散文詩、韻文散文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