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律詩的意思、律詩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律詩的解釋

[lushi,a poem of eight lines] 中國舊詩體裁之一,形成于唐朝,每首詩八句,二、四、六、八句要押韻,三四兩句、五六兩句要對偶,字的平仄有定規,有五律(五個字一句)、七律(七個字一句)兩種

詳細解釋

詩體名。近體詩的一種。起源于 南北朝 ,成熟于 唐 初。格律要求嚴格。分五言、七言兩種,簡稱五律、七律。以八句為定格。每句有一定的平仄格式;雙句押韻,以押平聲為常,首句可押可不押。中間四句除特殊情況外必須對偶。亦偶有六律。其句數在八句以上者稱排律。《新唐書·文藝上·杜甫傳贊》:“ 唐 興,詩人承 陳隋 風流,浮靡相矜。至 宋之問 、 沉佺期 等,研揣聲音,浮切不差,而號‘律詩’,競相襲沿。” 宋 洪適 《<元氏長慶集>原跋》:“聲勢沿順,屬對穩切者為律詩,以七言、五言為兩體。” 清 王應奎 《柳南隨筆》卷三:“律詩起於初 唐 ,而實肧胎於 齊 梁 之世。”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律詩是中國傳統詩歌體裁之一,特指唐代成熟定型的格律化近體詩,其核心特征在于嚴格遵守聲韻、對仗、字數等規範。根據漢語詞典及文學研究定義,律詩的内涵可從以下四方面闡釋:

一、結構規範 律詩以八句為基本體式,每句五言或七言,分别稱為五言律詩、七言律詩。全篇分為四聯,依次為“首聯、颔聯、頸聯、尾聯”,其中颔聯與頸聯必須對仗(來源:《漢語大詞典》第7卷)。

二、聲律體系 律詩遵循平仄交替規則,通過漢字四聲(平、上、去、入)的規律性排列構成節奏感。典型如“仄起平收”句式,要求二、四、六字平仄分明,實現音調抑揚變化(來源:漢典“律詩”詞條)。

三、對仗要求 颔聯與頸聯需形成工整對仗,包含詞性、詞義、語法結構的嚴格對應。例如杜甫《登高》中“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名詞“落木”對“長江”,疊詞“蕭蕭”對“滾滾”(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唐詩格律研究》)。

四、押韻标準 律詩通常押平聲韻,一韻到底且不可換韻。首句可入韻也可不入韻,但二、四、六、八句必須押同一韻部,如王維《山居秋暝》通篇采用“尤”部韻腳(來源:中華詩詞學會官網)。

網絡擴展解釋

律詩是中國傳統詩歌的一種體裁,屬于近體詩範疇,因格律要求嚴格而得名。以下是詳細解釋:

1.定義與起源

2.形式特征

3.格律規則

4.文學地位

5.與其他詩體的區别

律詩是唐代成熟的高度格律化詩歌形式,通過固定的字數、押韻、平仄和對仗規則,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對中國文學影響深遠。

别人正在浏覽...

矮奴暗室屋漏寶墨豹飾采掠赤寒揣與麤履刀矟點戲抵排分詣感突工日狗口裡生不出象牙曷若黃齑歡呼洄冱回逝昏倦潔純進擣金羊進衆激揚清濁镌減棱錐台涼轎麟閣像靈士麗崎六漠馬奶夢話免解迷國睦親平英團認祖歸宗折腳生庚八字申舉市亭詩頴水落熟銅庶徵食子徇君遂賞濤聲天誅地滅外事望其肩項洧水聞婦卸任熙和戲幻新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