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luggard; idler] 好逸惡勞,不愛勞動的人
千萬個懶人住在這裡
懶人有懶人的辦法
"懶人"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詞義 指好逸惡勞、不願主動勞動的人。這一概念在多個權威詞典中達成共識,如《漢典》定義為"不愛勞動的人",滬江詞典用英文對應詞"sluggard/idler"補充說明。
二、引申含義
三、相關研究 據《柳葉刀》研究顯示,全球約1/3成年人運動不足,久坐等懶人生活方式每年導緻約500萬人死亡。久坐3小時/天可能減壽2年,這與亞健康狀态相關,表現為失眠、易疲勞等症狀。
四、語言演變 詞根"懶"在古漢語中既指懶惰(如"腿懶"),也指身體倦怠(如"身子發懶"),這種多義性通過的英文對照詞"lazy/sluggish"得以體現。
建議:該詞使用需注意語境,避免人身攻擊。若用于自我描述,可結合的健康警示調整生活方式。
懶人一詞用來形容那些缺乏動力、不願意付出努力的人。懶人通常表現為缺乏動力、不願意工作、做事效率低下等特點。
懶人的部首是人,表示與人相關;懶人的總筆畫數為13。
懶人一詞最早出現于《鄭谷說林》一書中,後來逐漸被廣泛使用。懶人一詞的來源與人類的本能和社會環境有關。
懶人的繁體字為「懶人」。
在古時候,懶人的寫法與現在基本相同,由「懶」和「人」兩個字組成。
1. 他是個懶人,從不願意多做一點額外的工作。
2. 她真是個懶人,整天躺在床上看電視。
1. 懶蟲:形容極度懶惰的人。
2. 懶散:形容情緒低落、精神不振的狀态。
3. 懶惰:形容不願意主動行動、做事拖延的态度。
近義詞:懶惰、偷懶、怠惰。
反義詞:勤奮、努力、積極。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