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莊子·人間世》:“汝不知夫螳蜋乎?怒其臂以當車轍,不知其不勝任也。”後以“拒轍”比喻不自量力。 唐 駱賓王 《兵衛奏姚州破賊設蒙儉等露布》:“未悟傾巢之兆,敢懷拒轍之心;獨率馬軍,憑川轉鬭。”
“拒轍”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源自典故,以下是詳細解釋:
“拒轍”字面指“抵擋車輪的軌迹”,實際比喻不自量力的行為,常用于形容人試圖以微弱之力對抗強大力量,結果必然失敗。該詞帶有貶義色彩,強調對自身能力的錯誤判斷。
出自《莊子·人間世》:“汝不知夫螳蜋乎?怒其臂以當車轍,不知其不勝任也。”
莊子以螳螂舉起前臂阻擋車輪的寓言,諷刺不自量力的行為,後逐漸演化為成語“螳臂當車”,而“拒轍”即由此衍生。
該詞屬于較冷僻的書面用語,日常使用較少,但在曆史文獻或文學創作中可見,需結合語境理解其諷刺或警示意味。
《拒轍》是一個成語,意思是避免犯别人已經犯過的錯誤或陷入别人已經陷入的困境,也可以理解為不墨守成規,尋找新的道路或方法。
《拒轍》的拆分部首是手和車,拆分的筆畫是丨、一、丨、一。
《拒轍》最早見于《史記·卷二十二·齊太公世家》中的一句話:“夫周之拒轍有聖人焉。”意思是說周朝能夠避免犯曆代諸侯犯過的錯誤,其中有聖人的貢獻。
《拒轍》是《拒轍》的繁體字。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存在一些變化。《拒轍》在古時候的寫法為“拒轍”,字形有些許差異。
他拒轍思考,找到了一個新的解決方案。
拒絕、轍谷、轍道、轍迹等。
避讓、回避、閃避。
循轍、沿轍、依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