庶征的意思、庶征的詳細解釋
庶征的解釋
各種徵候。《書·洪範》:“八、庶徵:曰雨,曰暘,曰燠,曰寒,曰風。” 孔 傳:“雨以潤物,暘以乾物,煖以長物,寒以成物,風以動物,五者各以其時,所以為衆驗。”《朱子語類》卷一一七:“以人事則有八政,以天時則有五紀。稽之於蔔筮,驗之以庶徵,無所不備。”
詞語分解
- 庶的解釋 庶 ù 衆多:庶務。庶物。庶績。富庶。 平民,百姓:庶民。庶人。黎庶。 宗法制度下家庭的旁支,與“嫡”相對:庶子(妾生的兒子)。庶母(嫡出子女稱父親的妾)。庶姓(古代稱與帝王沒有親屬關系的異姓諸侯)。
- 征的解釋 征 (③征⑦徵) ē 遠行:長征。征途。征夫。征人。征衣。征帆(遠行的船)。 用武力制裁,讨伐:征服(用力制服)。征讨。征伐。征戰(出征作戰)。南征北戰。 召集:征兵。征募(招募兵士)。征集兵馬。 收
專業解析
庶征,是中國古代哲學與政治思想中的重要概念,特指自然界呈現的各種征兆或現象,古人認為這些現象與人事(尤其是君王的德行與政令)密切相關,是上天對人世的警示或嘉許。其詳細含義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闡釋:
一、 基本定義與核心内涵
“庶征”一詞中,“庶”意為衆多、各種,“征”意為征兆、迹象。合指自然界中反映人事吉兇禍福的多種征兆。其核心内涵在于“天人感應”思想,即認為天(自然)與人(社會)之間存在相互感應的關系,自然界的異常或祥瑞現象是上天對人間政治得失、君主德行的回應。《漢語大詞典》将其解釋為“各種征候”,古時專指顯示災異或祥瑞的征兆。
二、 經典出處與系統闡述
“庶征”概念最系統、最權威的闡述見于儒家經典《尚書·周書·洪範》篇。該篇記載了周武王向商朝遺臣箕子咨詢治國大法(“洪範九疇”),其中第八疇即為“庶征”。箕子詳細列舉了與君王行為相對應的五種天氣征兆:
- “曰肅,時寒若”:君王态度肅敬(肅),則雨水及時適度(若)。
- “曰乂,時旸若”:君王施政得當(乂),則陽光充足和煦(旸若)。
- “曰晢,時燠若”:君王明智通達(晢),則氣候溫暖適宜(燠若)。
- “曰謀,時寒若”:君王謀慮深遠(謀),則寒冷適時適度(寒若)。
- “曰聖,時風若”:君王聖明睿智(聖),則風調雨順(風若)。
反之,若君王行為失當(狂、僭、豫、急、蒙),則會導緻對應的惡劣天氣(恒雨、恒旸、恒燠、恒寒、恒風),即“咎征”。(參考《尚書·洪範》原文及傳統注疏)
三、 庶征的分類與作用
庶征主要分為兩類:
- 休征: 吉祥的征兆,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祥瑞出現等,被認為是君王有德、政治清明的體現。
- 咎征: 兇險的征兆,如持續幹旱、洪澇、嚴寒、酷暑、地震、彗星等自然災害或異常天象,被認為是君王失德、政治腐敗、民生凋敝的警示。
其作用在于:
- 警示與規谏: 提醒統治者反躬自省,修正過失,施行德政。
- 解釋框架: 為當時無法科學解釋的自然現象提供一套基于道德和政治的闡釋體系。
- 政治合法性依據: 祥瑞可鞏固統治,災異則可能動搖統治基礎,促使統治者調整政策。
四、 曆史與文化影響
“庶征”思想自《洪範》提出後,深刻影響了中國古代的政治哲學、天文曆法、災異學說乃至史學編纂:
- 董仲舒與天人感應: 漢代大儒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将其發展成系統的“天人感應”理論,成為漢代官方意識形态的重要組成部分,強調“災異譴告”說。(參考董仲舒思想及《春秋繁露》相關論述)
- 史書中的《五行志》: 曆代正史(如《漢書》、《後漢書》等)多設有《五行志》,專門記錄各種災異祥瑞現象,并附會當時的人事,是“庶征”觀念在曆史記錄中的直接體現。
- 政治實踐: 曆史上,帝王常因災異現象下“罪己诏”,進行大赦、減免賦稅、求直言等,以回應上天的警示。
五、 現代視角與意義
從現代科學角度看,“庶征”所代表的天人感應思想帶有濃厚的唯心主義和神秘主義色彩,将自然現象與人事簡單對應缺乏科學依據。然而,其思想内核強調統治者責任、敬畏自然、政治行為需考慮後果,在傳統文化中具有深刻的道德警示意義和生态智慧萌芽。它反映了古人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樸素認知和尋求和諧的努力。
主要參考來源:
- 《尚書·周書·洪範》:記載“庶征”概念的核心原始文獻。可參考權威版本如中華書局點校本《尚書》或線上資源如“國學大師”網(www.guoxuedashi.com)收錄的《尚書》原文及注疏。
- 《漢語大詞典》:對“庶征”詞條的釋義。可查閱紙質版《漢語大詞典》或權威線上詞典如“漢典”(www.zdic.net)的相關詞條。
- 董仲舒《春秋繁露》:系統闡述天人感應理論的重要著作。可參考中華書局等出版社的整理本或“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ctext.org)等網站資源。
- 曆代正史《五行志》:如班固《漢書·五行志》、範晔《後漢書·五行志》等,是“庶征”觀念在曆史記錄中的應用實例。可查閱中華書局點校本二十四史或相關數據庫。
網絡擴展解釋
“庶征”是一個源自古代典籍的詞彙,其含義需結合文獻語境理解,主要存在以下兩種解釋:
一、主流含義(源自《尚書·洪範》)
基本含義:指自然界的五種氣象現象(雨、晴、暖、寒、風)作為驗證政事的征候。
出處:最早見于《尚書·洪範》第八章,記載周武王向箕子詢問治國之道時,箕子提出通過觀察自然現象來判斷政事得失,即“八政”與“庶征”的對應關系。
具體内容:
- 雨:潤澤萬物
- 暘(晴):使物幹燥
- 燠(暖):促進生長
- 寒:幫助成熟
- 風:流通空氣
古人認為這些現象若按時令出現,則預示政通人和,反之則警示施政有失(孔穎達注疏)。
二、其他解釋
部分現代詞典(如)将其解釋為“對平民征稅”,但此說法缺乏古籍支撐,可能是對“庶民”與“征”的誤組合。從權威文獻看,該詞核心含義仍與自然征候相關。
使用場景
多用于古典文獻研究或哲學讨論中,例如朱熹在《朱子語類》中結合蔔筮與庶征分析天人感應。現代語境下較少使用,需注意與“庶徵”(徵為古代五音之一)的區分。
建議需要深入考證時,可參考《尚書》原文及漢典等權威古籍解析。
别人正在浏覽...
柏枝緑鞭草辨畫邊塞裁谏擔擱大校凋缺諜記鬥雪紅茷茷放鞚方内附贅縣疣拱己弓廂古式寒葅橫行無忌合掌黃發璜溪悔不當初活鮮鮮簡覈劫搶髻荷齎挽極養積載絕續懼服開淑潰濫老父母冷語冰人廉高令人齒冷賣珠悶雷嫩手釀甕拍彈撲複瑞霞神谟廟筭氏胄水客四面受敵四休私義繐帳損绌讨飯棒僮隸頭場微辨霧露下筆如神下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