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種徵候。《書·洪範》:“八、庶徵:曰雨,曰暘,曰燠,曰寒,曰風。” 孔 傳:“雨以潤物,暘以乾物,煖以長物,寒以成物,風以動物,五者各以其時,所以為衆驗。”《朱子語類》卷一一七:“以人事則有八政,以天時則有五紀。稽之於蔔筮,驗之以庶徵,無所不備。”
“庶征”是一個源自古代典籍的詞彙,其含義需結合文獻語境理解,主要存在以下兩種解釋:
基本含義:指自然界的五種氣象現象(雨、晴、暖、寒、風)作為驗證政事的征候。
出處:最早見于《尚書·洪範》第八章,記載周武王向箕子詢問治國之道時,箕子提出通過觀察自然現象來判斷政事得失,即“八政”與“庶征”的對應關系。
具體内容:
部分現代詞典(如)将其解釋為“對平民征稅”,但此說法缺乏古籍支撐,可能是對“庶民”與“征”的誤組合。從權威文獻看,該詞核心含義仍與自然征候相關。
多用于古典文獻研究或哲學讨論中,例如朱熹在《朱子語類》中結合蔔筮與庶征分析天人感應。現代語境下較少使用,需注意與“庶徵”(徵為古代五音之一)的區分。
建議需要深入考證時,可參考《尚書》原文及漢典等權威古籍解析。
《庶征》可以指招募普通百姓從事征戰、征兵、募兵等活動。也可以指普通百姓被征召入伍參加征戰或征兵活動。此詞出自古代中國,一般用于形容戰争時期國家動員全民參戰的行為。
《庶征》的部首是“廣”和“彳”。具體的拆分結構如下:
庶(廣+疋+口,13畫)
征(彳+止+廣,8畫)
《庶征》兩個字的來源比較簡單,前一個字“庶”表示衆多、廣大的意思,後一個字“征”表示征召、征召士兵等意思。因此,《庶征》就是指廣大人民被征召到戰場上參與征戰、征兵等活動。
《庶征》的繁體字為「庶徵」。
在古代,不少漢字與現在的寫法有所不同,包括《庶征》也有一些變化。具體來說,在古時候,《庶征》的寫法為「庶征」。
1. 在古代戰争中,庶征成為了常見的現象。
2. 基于安全考慮,國家進行了庶征民衆加入軍隊。
《庶征》的組詞可以有:
1. 庶民:指普通人、居民。
2. 征兵:指征召士兵。
《庶征》的近義詞可以有:
1. 征役:指征召平民服勞役或服兵役。
2. 徵召:指征召、招募。
《庶征》的反義詞可以有:
1. 求和:指國家或勢力停止戰争,尋求和平解決。
2. 回避:指避免或躲避的行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