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糧食。《舊唐書·肅宗紀》:“庚子,至 烏氏驛 , 彭原 太守 李遵 謁見,率兵士奉迎,仍進衣服糧糗。” 宋 陳亮 《酌古論·封常清》:“訓練士卒,儲糧糗,浚溝固壘,清野以待之。” 清 恽敬 《三代因革論六》:“主芻茭之峙有人,主糧糗之供有人。”
"糧糗"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主要指代可供食用的幹糧,尤其指炒熟的米、麥等谷物。其釋義可從以下角度分析:
糧(糧)
本義指旅行或行軍時攜帶的熟食、幹糧。《說文解字》釋為“谷食”,後泛指糧食。《漢語大詞典》明确“糧”可特指“幹糧”,如《莊子·逍遙遊》:“適百裡者,宿舂糧。”
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6年)第9卷第102頁。
糗
指炒熟的米、麥等谷物,或搗成粉狀的幹糧。《說文解字》:“熬米麥也。”《孟子·盡心下》有“舜之飯糗茹草”,趙岐注:“糗,飯幹糒也。”
來源:《王力古漢語字典》(中華書局,2000年)第872頁。
合成詞“糧糗” 即強調便于儲存攜帶的幹糧,多用于行軍、旅途等場景。
軍事後勤
《漢書·李陵傳》載:“令軍士持二升糒,一半冰……期至遮虜鄣者相待。”其中“糒”即糗類幹糧,後世文獻常以“糧糗”統稱軍糧。
來源:《漢書》卷五十四(中華書局點校本)。
民間儲備
沈括《夢溪筆談·官政一》提及:“邊城守具中有糧糗、刍茭,皆蓄積以備不虞。”說明其為戰備物資。
來源:《夢溪筆談校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卷十一。
“糧糗”在現代漢語中被“幹糧”替代,但古文獻中常見。其核心特征為:
《漢語大詞典》
釋“糧糗”為“食糧,幹糧”,引《明史·李如松傳》:“士卒糧糗不繼,疲餓甚。”
來源:第9卷第1103頁(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0年)。
《辭源》(修訂本)
注:“糗為幹糧,糧糗連用泛指糧食”,引宋蘇轼《論積欠狀》:“衣糧糗藁,皆取辦于民。”
來源:商務印書館(1988年)第2380頁。
“糧糗”是古代對便攜幹糧的統稱,特指經炒、曬處理的谷物,用于行軍或長途補給。其詞義承載古代軍事後勤與民生智慧,現代雖罕用,但作為曆史詞彙仍具研究價值。
“糧糗”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糧糗(拼音:liáng qiǔ)指糧食,尤其特指加工後的幹糧或儲備糧。常見于曆史文獻,如:
字詞拆分
特殊含義
部分詞典提到該詞可比喻財富或物資儲備,如“積累糧糗以備災荒”,但這種用法在現代漢語中較少見。
建議參考《舊唐書》《酌古論》等古籍原文,或《滬江線上詞典》《漢典》等工具書。
唵呓敖曓倍奸扁桃體不知量燀業答救打手式獨門獨戶方空放魚入海負欠缟鶴皈投鼓嚴灰垢回翼回舟興簡簡擊剝譏诽計勘寄生階級酒瓢句陳攫奪苛濫圹野賴昏勞苦理發師離宮别窟零謝裡外律服曼陀羅缪戾内卿盤存盤杠子繦負榷礬确質三會上方不足,下比有餘尚未商問射稽省徹師門壽酒碩策籔箕搜掠探夥踏謠踢騰挽狂瀾鄉巴襲仿